- 最后登录
- 2021-1-18
- 注册时间
- 2003-4-16
- 威望
- 23
- 金钱
- 10362
- 贡献
- 1240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1625
- 日志
- 0
- 记录
- 3
- 帖子
- 1108
- 主题
- 141
- 精华
- 1
- 好友
- 22
签到天数: 52 天 [LV.5]常住居民I - 注册时间
- 2003-4-16
- 最后登录
- 2021-1-18
- 积分
- 11625
- 精华
- 1
- 主题
- 141
- 帖子
- 1108
|
沙发
发表于 2008-5-15 21:4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回复:佛法与管理的“因缘生起”
佛学文化对企业实战管理的启示
* C* K' ?; G, w/ H ^/ U- N2 o1 m9 `5 f" L" j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实战管理、“十字”真经到底是什么? % c# b# K$ C( i! D
& ]7 C5 R, j4 _( H 这就是“优质高产低消耗”和“专、权、细”十个字,搞企业一定要运用这十个字,否则企业就难以生存。 / a1 Y$ b/ ~! o( ?
, Y u3 F2 I3 T# e8 D( A 我要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 我们辛辛苦苦的做事、搞企业, 搞管理,最终目的是什么?要赢得什么?(利润)。 % f1 r. J; r! ~( A
6 ]2 f/ S% I: J3 }
搞企业的管理者大都记得七个字,十分重要的七个字,这就是“优质高产低消耗”,搞企业一定要有利润,一定要赚钱,否则企业就难以生存。
7 r. ?; I M( j% R( Y
- `. X) p) H" ^( h6 o+ z 而对这三个方面必须三管齐下,缺一不可。你光是产品质量优良,虽然受到市场欢迎,消费者喜爱。但由于产量低、成本高,这样也赚不到钱,有时反而会越做越亏。你质量好、成本低,但没有产量,同样赚不到钱。到头来竹篮打水 - 一场欢喜一场空。 # O7 Z* o. a, `+ I
' f6 N* ~. U2 P5 X& h
那么,我们如何去赚钱?如何去赢得利润?这就要靠我们去管理,要有朴实的管理队伍。因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赚到钱,赢得利润?企业能否发展?能否生存?这管理又是要我们做什么? & H) X% M/ \! C3 a+ Z
5 f1 ~! C% _5 U- K- @) d 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管理要辅以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监控 监控有点像探照灯,时刻关注着;管控体现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等等。 ( w; w5 i& v5 C, L! k. B! E( V
: b4 N6 Z; v4 S4 z' q- k; [( p8 B 当然,对企业管理的方法应运用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实行复合运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我们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态势、阶段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理解,如何搭配并融汇贯通,是有效与否的关键。 - Z: \+ ^2 x5 w
/ A7 r. H3 C5 n
细细想来,“管”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制抑的手段,是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所服务,以产生更大的力量。而“理”,意味着一种理解、疏导,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能量,而不是缚束作为不同个体而具有多样性。再则,我们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不断发展或某一件事达到成功的目标,那么,“管”就是为目标而设定的一条路线,一条错综而多道路的路线。而“理”是我们行进在这条线路上的方式方法,你如何去走好这条路。这就是管与理的理解。
* G, S, q( X3 [0 Q9 T; O. u
/ e7 i, m t1 O( L 我认为“专、权、细”就是做好管理的关键,企业必须有一专多能的高、中层领导,实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明确、再层层细化到每一个点点,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去管理。而用佛法、佛义来贯穿企业管理,更是寓意深长。 : ]2 l V$ u' `6 Z5 i
% m' S3 r1 x2 k. d8 x 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每一个人,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
! {% T2 v3 S" e7 a
1 y& c# m% `) I1 W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7 @: Q) ^ T3 `0 L6 x9 i: X “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 G3 [' }3 a8 N 这“五戒”、“十善”,就是要我们不做任何坏事、恶事,“诸恶莫作”净化自己。
" w2 ^4 J( k D 6 V- _/ a1 T. R
“四摄”,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同事摄(亲近众生,共其苦乐,随机教化)。这是为了摄受众生,使之生起亲爱之心而归依佛道应做的四件事。
3 M/ ?+ v7 g1 `. n4 F
- k H; k0 _8 x5 \# v* d6 F “六度”,布施度(对治悭贪,消除贫穷)、持戒度(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忍辱度(以治嗔恚、使心安住)、精进度(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禅定度(对治乱意,使心安定)、智慧度(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 M' B& T v/ U# W/ X' W7 E+ y! b
8 c B1 O6 ~ ]- ?3 M/ \; R# B 这“四摄”、“六度”,就是要我们广作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我们佛教叫作“众善奉行”。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利益了众生。
@$ A2 r, p+ e. F0 J! y
6 j5 o/ w5 |( n# `% ? “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即考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以欢乐。“悲无量心”,即考虑如何拨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喜无量心”,即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乐。“舍无量心”,即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