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8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力资源的“酒”怎么喝?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5

听众

1464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8-11-12
最后登录
2016-1-28
积分
1464
精华
0
主题
153
帖子
2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08:5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周末聚会,碰到我一个做猎头的朋友。两杯红酒后,他开始向我大吐苦水,诉说最近生意的不景气。然后看着手里的酒说:“经济不景气了,以后还是喝可乐吧。” 7 w1 v5 M. k+ u4 w6 b. i 6 a" S: |4 p7 i" G& k   我部分同意他的玩笑:酒是不能随便喝了,开瓶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年份、产地、标价,能喝“长城”的时候,就一定要想想是不是非要喝法国的,或者前两天开的那瓶是不是还能喝;但是,红酒毕竟是可乐不能代替的。 ) R# M! f; G6 i( h / e; G! z- z+ I2 k+ T  在回家的路上,我继续思考这个话题。人才如醇酒,经济不景气了,人力资源市场会变成什么样?让HR夜不能寐的是什么?成本?沟通?预算?我想都不是。归根结底,今天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首要问题还是人才的保留和激励!换句话说:经济危机下,人才资源的“酒”怎么喝?3 `* v9 [$ D1 G- w0 P- B' D 2 `- Z* R' t1 `7 n* a, ]   前几年的中国人才市场,就好像一个疯狂的令人激动的盛会,所有的人才,如同酒水一样,无论是红酒、可乐,哪怕矿泉水,都不怕没有销路,甚至矿泉水有时候还能卖到红酒的价格。 ' Z e# \) z% f5 P1 _; y0 P" b0 H 6 [5 ~9 |0 S' j   于是几年“烧钱”之后,当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手头拮据,无力增加成本时,不幸地发现:经济危机下的人才保留,特别是核心人才的保留,对众多企业来说,成为高难度动作。( E' m( X! \. X& _8 u$ V* H1 D& J / b+ i+ p3 a3 j- b6 |. q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究其原因:( b, X& o+ ?+ y% w 5 `, l: f0 u8 z( r$ [* Y  第一,各个企业的核心人才,往往也是整个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人才,是“真金”。即便在经济危机压力下,真金也不会没有市场。当你无法满足他们在诸多方面(如职业发展、涨薪、新增福利)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企业就占得先机了。# d Q( g) e6 l. S2 t4 Y* ^ 6 k- e6 ~2 @1 ?1 A: M/ k1 E8 Z  第二,中国本土的企业,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理念方面越来越与外资企业靠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相较于这些外来竞争者,中国的本土企业受到海外业务影响的程度比较轻,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的“中国金融企业赴华尔街招聘活动”受到热烈欢迎,说明目前核心人才所受到的诱惑更多,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保留压力随之增大。 # z. N3 p4 }3 T* r! P: G0 c $ }) o7 O6 |2 b5 ]' U  第三,目前很多企业势必压缩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导致其品牌和竞争力下降。这一点对外资企业尤为明显。比如:有些企业放缓在中国扩张的计划,那些原本要设立的管理层职位的需求也随之放缓,对于核心人才来说,等于是缩小了上升空间。又如:薪酬和福利成本难以削减,可以减扣的是培训成本,核心人才对培训和成长的要求无法满足。更有甚者,每天面对的都是全球减员、停工停产、甚至倒闭或者被兼并的消息;当企业处在这样的状态下的时候,增强对关键核心人才的保留和吸引谈何容易。) L: `6 t' G9 z/ p* v6 p5 w 6 q, o+ F6 ~5 O9 c7 m- w' h   如此分析后,就不难理解我们在经济危机之后调研中,客户首要头疼的问题仍然是核心人才的保留。 ( h+ `: {2 T; ]8 g2 b) h# h : @4 o! s2 x( ?) r! n" J- r# O( V, M   保留核心人才最基础的必要条件还是他们的薪酬福利水平。换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这个“钱”,却是人力资源人士长期受到挑战的地方。我们以一个外资企业的福利预算为例:首先,挑战来自企业管理层:为什么人事部总在要求更高的福利预算?在他们看来,社保结构完善,福利成本也已经达到了工资水平的30%–35%之间,基本已经是一个成熟市场的稳定的福利水平。那为什么还需要更高的预算?( z u1 e" ^2 K6 M8 i0 n 8 m7 @- Z, q A& k! G- T# K3 Y% t   原因很简单。虽然员工福利成本已经达到30%的水平,但是分配不平衡。2 Z$ _2 w L( ?7 E0 G$ S ) X( X; {4 `6 @3 L% I" _% g   其次,压力来自员工:很多员工只关注薪酬水平,对他们的福利体系了解甚少。企业年金、医疗保险、休假制度,这一切都属于一知半解状态,更说不清楚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是多少。同时,很多福利制度的设计和建立,本身就和员工的需要相脱节:例如,对于年轻健康的员工提供无上限的日常门诊福利,但是预防性福利和重大疾病的保障却明显不足;又如,对企业高管层提供额外的年假天数,但繁忙的工作却让他们实际无暇休假。 4 ?$ y5 q4 F# [& U3 K' N% D: E5 e 2 L, F5 Y7 y6 y q+ i  以上两方面的压力,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福利设计缺乏针对性,效率不高,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二是缺乏有效沟通,管理层对福利投入的期望和员工对福利效果的理解存在巨大差距。 * q6 B) B0 [( H, E# D 1 w$ y) I% K, r( u6 W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不妨试一试“整体奖酬”的办法。9 m9 o+ c0 p2 z# C! _, {: ^% Q   / T; P8 ]9 r2 n& W7 w) K$ f   设计缺乏针对性怎么办?我们强调从整体奖酬出发,不再拘泥于市场其他企业提供什么福利,而关注于市场在福利计划上的投入水平。如果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福利投入是工资水平的35%,那么我们的福利预算就应该是35%,而剩下的则是根据员工的特点、短期和长期的需求、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福利项目和水平,把钱花在你需要保留的目标人群身上。同时,在福利方案的设计中,强调多层次设计:核心水平的福利确保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核心水平基础之上,强调提供员工一定的灵活性,选择他们需要的福利水平。而对于因此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则可以要求与员工分担。 ' _; c+ y3 [0 J2 ?$ b0 B2 M S A8 u5 x* s, K- W% _* ~   公司和员工对福利理解不同怎么办?我们依然强调从整体奖酬出发,更多地从员工这一“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建立通畅的福利沟通渠道,比较企业与市场水平,比较个体员工昨天、今天还有明天的福利积累水平,比较企业为福利投入的力度,通过不同角度和跨度的比较,以鲜明的数字,提高员工对福利方案和投入的认可。因为毕竟,员工对本人价值的理解,往往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体会到的。 " K0 C" Y6 _# l. t; b% }: b " a, L" U, b6 c! H1 A  “整体奖酬”是一个很多人都在谈的话题,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对之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无论何种概念和理解,归根结底,其基础都在于如何将所有的奖酬项目数字化。 * a. s9 G- A& l5 O% u0 R 4 x4 n: W; z: B9 m: ?   在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回归根本,强调“整体奖酬“,才是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留关键员工的有效途径。4 {% J* [- X$ E0 x2 y/ u; s

1

主题

4

听众

11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9-2-14
最后登录
2011-1-14
积分
111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46
沙发
发表于 2009-2-24 08:57: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力资源的“酒”怎么喝?

:strong: :strong: :strong: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1148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24
最后登录
2019-3-20
积分
1148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54
板凳
发表于 2009-2-27 12:44: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力资源的“酒”怎么喝?

能想这么多,不容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