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来浙大演讲了!”
一位浙大同学兴高采烈的打电话给我,问我要不要去。不巧,当晚已有了安排,只好表达了惋惜。随后听说,开复先生是带着他的创业项目-创新工场而来的,而杭州只是他全国演讲的一站而已。
之后,碰巧在央视二套的对话栏目,了解到了他的创新工场。
且不论创新工场如何,仅为开复先生在如此年龄开始他的创业之路,就值得广大创业者尊重和学习。而他又高举创新的大旗,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和支持,也令人敬佩。
然而,关于创新工场,笔者却不敢茍同。这里,提些质疑和异议。
观点一:创新是可以工场制造出来的么?
笔者以为,但凡伟大的、有深远影响的创意,多生于自然、长于旷野之间,是“草根的”,而非“工场制造”或刻意为之。恰如幽兰生于山谷,优雅、珍贵而富有生命力;而一旦移入温室或由人工培育,无论芳香、气质及生命力,都大不如前了。创新亦如此。无法复制,亦无法由人为制造,甚至多产生于“偶然”之间。下落的苹果之于牛顿,沸腾的水壶之于瓦特,皆是偶然之伟大创造。而这些都不是可以刻意为之,或凭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甚至,有些创新的种子一旦被人为地放在温室或工场中,反而会因为改变了适宜它生存的自然环境或条件,丧失了生命力甚至遭受夭折的命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凭一厢情愿建立的创新工场,或有可能成为扼杀创新的一个场所或做法。善意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果。
观点二:荟萃于工场里的创业者或创新精英们,若免遭风雨之苦,是否就可以更好更快的成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总之须承受重重肉体、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折磨和考验,方能承担大任。这些用来形容创业者和创业的历程,是再生动、贴切不过了。不经历风雨,无法见彩虹之美;不经历磨砺,难有心智之成熟与强大!对于创业者,经受创业路上的种种情境、压力、挫折、失败,是成功之必经。而将一大批创业者或具备创业潜质的所谓创业精英召集起来,汇集在精心建造、条件优越的创新工场,并试图通过为其提供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甚至把那些常规的、繁琐的、所谓缺乏创造性的工作撇开、留给他别人去做,以保障他们全力做创新之事。这一切听上去可谓无可厚非,甚至见得创新工场对创业者及工场员工之悉心照应、良苦用心!
然而,正如中国的父母,为了保证子女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备考大学,而不惜包办他们所有的生活事物。结果是什么呢?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蜕化了、生活空间狭隘了,乐趣变少了,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热情降低了、效率也难以保证。而这正是中国式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怪现状。难怪一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什么都不让操心了,学习还是难有起色。岂知这一切,错在父母,好心办了错事。违背规律、刻意为之,反而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损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观点三:创新的首创性、非复制性,让创新工场注定是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尽管打着创新的旗号,但在我看来,创新工场的模式本身并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是上到国家战略、政策,下到企业经营、文化都在提在做的事。而国家近几年推出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不一而足,比如创业扶持计划、创新基金、孵化器、种子基金等,无不是当前创新工场所有志要做的事。而且在笔者看来,国家或政府,才是举起创新大旗的最佳旗手,而非一人、一企业、一工场可以做到做好。开复及其创新工场,尽管可以一时挥旗呐喊,但在来势汹汹的创业大潮中,其声音微弱且难长久,最终会被淹没在滔滔潮声之中。
此外,尽管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呼唤创新,但寄希望产业化、批量化的制造出“创新”来,却未必可行。相反,真正的创新或创造,都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创新之所以谓之创新,在于它的首创性和非复制特征。当一新事物、新思想或者做法,在诞生之初,往往具有创新性。然而一旦被复制,大量出现或存在,其创新的特征不复存在。而工场之所以称之为工场,其职能即为制造、大量制造。其本质是复制,是与创新相矛盾的。而试图复制创新、幻想可以炮制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事物、创新的模式、甚至创新的精神,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工场注定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中花园!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