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4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个人随笔——人性是什么?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听众

52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11-1-14
最后登录
2011-4-8
积分
52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48: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沃伦巴菲特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其中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她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在?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有些想法便记了下来。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电影,讲述的是新疆的一对父母,为了孩子上学,远赴遥远的上海,但他们深知上海有这个孩子的亲生父母在那边,但是那个孩子最终没有留在上海,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一个故事。其中歌颂了父母的无私和子女的孝顺,这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我想到的是:父母这种无私的毕生的爱的动力从何处来?子女的孝如果说是对父母的爱的报答,为何又不惜一切的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孝?这难道是父母所愿意看到的吗?尽管有了爱和孝,但这两者毕竟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虎毒不食子”这句话是反映人本善的内心,纵观历史的演变,种群的繁衍,之所以能得以延续,最终源于这些动物的本能,那自然界的种群,他们的爱的延续的时间一般只能维持不长的时间,为什么呢?
    前一段时间,听到一个培训老师给我描述了一件事情:她母亲让她起床吃饭,因为时间是早上10点多了,但是她不想吃饭,因为此时她太困了,唯一想做的就是睡觉,但是她母亲说,不吃饭怎么行,会饿坏身子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她的反驳同样很有道理:我理解你的心情,让我的身体好一些,但是你这是真的为我好吗?我现在需要的是休息,不是吃饭,你要是为了我好,就让我好好的休息,但是如果现在你让我吃饭,就是对我不好,但同时这样会对你的心理产生好的感受,你是不是很自私啊?这段对话,使我很震惊:这原来就是父母无私的爱?他们的爱源于什么?源于本能,或者说源于自利的本性,不是自私,因为自私里面还包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坏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原来,我就对人性是自利的,有些感触,如果用这个观点来描述一些事情的话,就显得一目了然了,人的出名是为了满足虚荣,出名之后无私的去帮助别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的空虚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不忙的时候帮助别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优势或者近期或远期的回报。说个很残酷的现实,父母无私的爱,其实不是无私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承担起他们的责任,以及这份责任带给他们的心灵的慰藉,这是他们心理最大的压力,其他的损失和痛苦,都不能与之相比,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会有这么强烈的动力去爱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不这么做的话,损失的那些代价,将无法弥补自己的那份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自利的!!这个结论听起来不免让人心寒(包括我),但你扪心想想,你若为人父母,你的心态如何??或者说,你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你会如何做?你做的动机又是什么?
    因此,人是自利的,这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动机都是以自己的利害和心理满足程度为基本出发点的。
    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但凡一个邪恶之人看到人性的本来的东西时,也会产生共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的另一个本性,就是怜悯之心(同情心)!!举个例子来说:当看到别人的一只脚挨打的时候,自己的那只脚也会情不自禁的缩回来,如果打在他身上,就好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样。还有,当一个舞蹈者在松弛的绳索上翻腾、摇摆,努力保持身体平衡的时候,身为观众的你,也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举动,因为你觉得自己仿佛也正在绳上。正是由于每个人心里都有怜悯之心,才是整个社会有着某种温暖的东西(爱)。
  还有一个问题,佛学上说,世间的事本没有对与错,只是一个“缘”字,只是“缘”深和“缘”浅之分,姑且不用佛学的理论去诠释世间事情的对错和善恶,从人的角度来剖析,如果把佛学上的“世间的事本没有对与错”作为正确的理论的话,那么现实中的对与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那只能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种角度是出于自己本身,因此姑且这个角度称之为“本能”,这种本能区别于动物界的本能,它是经过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是带有“人”的本能,因此我将之构成“人性”的又一维度。
    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人性”基本假设模型:自利——怜悯——本能,三维的人性模型,人的一切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已可以通过这个空间进行描述出来,或者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去分析人,去看人,去理解人,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

; H! Y: p, h- K8 g5 p9 T
        前些日子买了一本亚当斯密写的《道德情操论》,其实亚当斯密的第一本著作就是这一本,不过后面写的《国富论》对大家的影响可能更深刻,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本书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修订了六次,就是在修订这本书的期间,完成的《国富论》,可见大家的人性在哪里?在《道》一书中,他阐述了人性的一面就是:同情,他认为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然而在修订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又发现,人性里还有一种东西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又衍生出了人性的另一面“自利”,也就基于这个假设,产生了《国富论》——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不过任何问题是不是只有两面呢?就像事物的稳定性要靠三个支点一样,这样才能更可靠和稳定,既然世间的事情都是因为有了人而改变,那么人性将是这些事情的“因”,因此这个“人性”就应该是最稳固的,不是吗?也就是,“人性”的这两面只解决了“我”和“他”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第三个变量“你”。如果“你”从中破坏了这个是非的平衡。必然会造成混乱,这种混乱是这两个“因”所不能协调的,就要有第三个“因”,但是这第三个“因”是不是人的“本能”呢?不得而知。

0

主题

4

听众

15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9-10-11
最后登录
2011-1-24
积分
15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5
沙发
发表于 2011-1-17 16:59:12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其实本无解,或许是我学识浅薄,不能通融。不妨先给自私和无私一个定义。
- f: @0 p4 }2 h6 J什么是自私 什么是无私?自私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利人利己还是与己丝毫无益处的利人,我不否认楼上举的例子其中的辩证性,母亲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换而言之,是不是母亲的要充分考虑到子女的需要并加以鼓励支持维护才是无私,那这个时候母亲就没有私心了么,那鼓励支持维护子女的需要依旧还是母亲的内心想法,还是为了要实现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同样这件事换个时间,如果是她又饿又累,不想动,只想休息,那这个时候母亲做好饭菜是不是她还会那么说话呢,那这个时候母亲就无私了么?按照楼上的结论似乎也还是自私,只不过这种自私被子女接受了,所以就不自私了。1 l" g: q5 [) N; C  }2 r
每个人的动机都是以自己的利害和心理满足程度为基本出发点的  这个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记得在哪部新闻里看过,一个地震废墟下的母亲,临死前还将孩子放在身子下面保护,还在喂奶,我不知道那这个时候母亲的自私出发点又是什么,难道是为了死后万人瞻仰她做母亲的伟大?我觉得她的想法只是想在自己临死前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孩子的生存时间长一些,多一些生存的希望,仅此而已。
- @: o- H0 d+ e3 @9 {3 }" Q# m3 b6 \8 }' j9 P6 `; b, e
楼上的结论 每个人的动机都是以自己的利害和心理满足程度为基本出发点的,这个结论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只适合讨论社会的人际关系,不适合家庭,我不否认同样有很多做父母的会有楼上所说的所谓自私的想法,但是拿这个举例来论证人性实在不妥。' m( @( z2 i' F( y
人性:这个词并没有一定的范畴,每个人的人性不同,尺度不同,而每个人的行事都有自趋性和从众性,自趋性即达到自己想要做到的自己,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众性即一定范围内的服从社会群体性,人的群居性无法避免,不可避免的会主观或被动的从众,哪一个人也做不到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就可以做事的,只是多少的区别,认同的需要也是人的生存根本。
$ N' n" X% g" Z3 L  M6 n5 s, H% L+ _0 p: M" j
人性可以从自私、怜悯、本能三个维度来考虑或者进行衡量,但是只是一种方法,三个维度是否合适或者是否能恰当的表述出人性尚有待商榷。
% f) K5 H6 ]1 Z, P9 L; Y( H. n# j3 L( ^8 _8 v0 p
若分析人性,个人觉得从需求入手较为合理,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需求,至于需求是为他还是为己还是为身前身后或许人本身知道或许人本就不知道,或许是社会价值观使然或许超我使然,我们可以不去考虑。
% C* u1 o1 Y0 c2 ]( b如果当人人没有需求的时候那个时候再去谈论人性或尚有解,而今,狼吃羊还是吃死尸,谈不上天性,只是饿。。。        你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生存问题那狼性到底就是吃了。$ l3 E$ y( [/ i
此回复只是随感而发,有些任意妄为,望楼主谅解。  u$ u, A& j9 q4 C8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

听众

52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11-1-14
最后登录
2011-4-8
积分
52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6
板凳
发表于 2011-1-18 09:26:26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感谢楼上的分享,的确个人感觉,以自己的阅历或者专家,在公开的平台去谈“人性”或者很大的命题,有点空,望各位朋友们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 v+ \* I  ]9 E! P* V      无论对从事HR工作或者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要处理的问题或者面临选择的命题,科学和制度是固定的,只是这个过程中加入了人的因素,才使之充满变数,我想是不是有个可以遵循的或者有些固定的模式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才有了以上的想法。" N: \  g5 h$ L9 a
       从行为学的角度,需求或者动机才是一切行动的根源。再深挖一下,这种动机或者需求的机理是什么,不得而知。希望各位朋友能各抒己见。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全做抛砖引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