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7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姆的《刀锋》读后感

[复制链接]

31

主题

4

听众

3764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7-5
最后登录
2008-6-18
积分
3764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6 16:2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是在得不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个便士》,正感到沮丧的同时,发现了他的另一本小说《刀锋》。        “刀锋”来源于从古印度流传下来的一本《奥义书》(它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是本关于人类问题的神秘文献),意即: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因为没有上下文可作参考,不敢妄加惴测,但经粗略的考虑也许可以理解为:外力不能触及事物的根本,所以企图帮助他人得道是不可能的。言外之意就是让他自发的去反醒,或者说强调主观的努力,然后达到完善自己。        《刀锋》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由于价值观的取向各自不同,直接影响婚姻及人生的决择。        文字是故事的载体,因而它读起来像一首朴素的抒情诗;故事又是思想的载体,朴实无华的背后藏着密而不宣的深不可测。          在这里,仅有的几个人物来回穿梭在画面中。美国的现实主义、西方(法国)颓废的浪漫主义与东方(印度)的神秘哲学矛盾的交织在一起。读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又不期然的受着不断张大的故事情节的阻碍,使思辩的过程不能惯通。        故事的结局是各自回到原本的立场,拉里是个例外,因为他是作者用理想主义衬托的人物,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他不过是个自得其乐徘徊于世界边缘的隐者。        假如你认为这种结局是最圆满的,那只能说明你太大意了文字的背后,即使是作者无意中的暗示。因为各民族深刻的历史背景、文化的独立性,构成了一个国家鼎立的基础。要达到民族间真正的通融,除非漫漫的时间,或者重新启用暴力,便没有其他的可能。毛姆是很   客观、宽容的看待这个事实的,即使是对他很崇敬的拉里其实是深表忧虑,并不敢奢谈希望望。          我们试着把视野放的更开阔,会发现群体间的不相融性在动物界也十分普遍,它们同人类一样绝不会轻易的接纳一个陌生的成员,这种戒备的心理起源于生而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某些个国家制造出竦人听闻的“威胁论”倒让我觉得他们不过在回归动物的本性。        毛姆的文字不奢华,也不庄严,有时甚至温婉的像一首诗歌,尤其写到拉里在前往德国的途中,经历的那一片幽静而芬芳的田园景色,尤如在梦境中,让人垂诞欲滴。当然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拉里与伊莎贝儿、与毛姆的两次针锋相对。        对人生的思索,是毛姆赋予《刀锋》的真正主题。他默默的注视着拉里敲开的每一扇象征着“希望”的大门,他赋予拉里完全的人生自主,即使激起的层层波澜终于恢复平静。与其说拉里是哲学教授维特根斯坦的画像,我倒更愿意相信他实质也是作者的理想化身。        最后要提的是关于作者的立场问题,也是当初我感到很疑惑的地方,毛姆既不遮掩对伊莎贝儿、对艾略特的憎恶,又为他们留下回旋的余地,或许是因为人性的复杂,使你处于任何角度都无法让眼睛澄明。        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发生,不因人的好恶。很显然,毛姆的豁达受了东方哲学的深刻影响,或许也曾对中国的“中庸之道”有过好感,亦未可知。

5

主题

4

听众

1147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9-30
最后登录
2006-9-12
积分
1147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54
沙发
发表于 2003-10-20 13:33:00 |只看该作者

《刀锋》的读后感

刀锋读后会让人觉得原来自己读书时的有些心态是不正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而是有些炫耀、虚荣、打发时间....... 拉里最后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结局让人觉得真实、美好。毕竟活着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尤其是自食其力的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