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5-25
- 注册时间
- 2002-6-26
- 威望
- 2
- 金钱
- 45678
- 贡献
- 83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576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326
- 主题
- 260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6-26
- 最后登录
- 2012-5-25
- 积分
- 45763
- 精华
- 0
- 主题
- 260
- 帖子
- 1326
|
说起鼎边糊要先说说福州话。说起来福州话还是从中原传过来的,远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曾大规模进攻闽越之地,并进行大规模移民。到了唐时,为了避免战乱,大批的移民潮再次涌入,于是把中原地带的口音带到了闽东地区。现在的很多福州人追溯起来都有河南的血统,就是当时避难的移民后裔。因为大规模地迁徙,福州话就保留了唐时的口音,而在当初,唐音也极大地影响了日语的形成,因此现在听起来日语跟福州话非常相似。很多古汉语里的词汇在福州话中都得以保留。比如鼎边糊,现在通常都说成“锅边糊”或者“锅边”,其实锅就是古时的鼎。象房子在福州话里就叫“厝”,跟古汉语中也基本是一致的。
鼎边糊也是草根小吃,一般是用米浆制作。一口烧得热热的大锅中间放上水,等滚开之后将米浆舀起(舀的容器一般是一种特制的舀子,似乎是皮的),迅速地泼在锅沿上,米浆马上就干了,然后用铲子把干掉的米浆铲进滚开的水中,调如虾油(又是虾油!),芹菜、海鲜等,收锅即可。
鼎边糊吃起来比较痛快,口味根据制作的不同也各有千秋。现在也经常登上大雅之堂了,象在酒店里叫一碗锅边也不是丢人的事,不过大饭店里面的锅边虽然精细,毕竟没有街头巷陌的正宗。还是到小店里来一碗六毛钱的锅边比较象样。
捞化也是福州的一个特色。化我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据高人介绍是米粉的意思,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捞化肯定就要加如各种内脏的东西,如大肠、猪血、鸭肠什么的,名字也相应地变成猪血化、鸭肠化了。现在福州比较有名的一家捞化店叫依土捞化,在井大路跟庆成路的交叉口,在市场的披屋里,暗摸摸的,殊为可疑,不过里面经常是人满为患,生意硬是好得紧哩。我还曾经跟着我老婆迢迢地去吃一家捞化,位置在新港附近弯弯的小巷子里,一个近50的男人经常就躺在树荫下面,不紧不慢地抽烟。去了还经常说一句:捞化已经没有了!气人,可是老婆照旧乐此不疲,也说明人家的捞化肯定是正宗的。
所谓“依”其实也是福州话里的一个特色,叫依强、依土就跟叫阿强、阿土是一个意思,在家里叫女儿就叫“依妹”,听起来就象在发emial的音。哥哥也叫“依哥”,父亲叫“依拔”等等依次类推。
福州还有一种吃的不能不说说,那就是太平燕。每逢节期呀婚庆什么的都要来一碗太平燕。说起来其实没什么好吃的,无非是一些燕皮海鲜鹌鹑蛋之类的,燕皮也就是那猪肉打制而成的。但是由于是祈求太平之意,所以一般都被比较郑重地看待。参加婚礼的时候,菜过三旬,桌面上就上来一碗太平燕,刚开始不懂,上来就大吃,结果被人奇异地观看着,后来发现别人都不吃。直到问过才知道,原来这本是新人开始敬酒的信号,不敬到你这一桌是不能吃的,可见民俗相差还是相当大的,不问清楚很容易出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