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1-8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威望
- 1
- 金钱
- 38233
- 贡献
- 316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3855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420
- 主题
- 729
- 精华
- 1
- 好友
-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最后登录
- 2013-1-8
- 积分
- 38550
- 精华
- 1
- 主题
- 729
- 帖子
- 4420
|
八十年代,有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就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九十年代,又涌起了证书热,谁拥有的证书多,就业的机会就越多。而今天,人才市场每一家招聘单位都写着“有×年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这是一种进步,说明人们已走过了纸上谈兵的时代,更加注重实际效果了。
+ l+ I- M! A) M4 f6 Q3 M, D# X- _" }, d6 S/ p* P7 H, S
正如一位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说:“在对人才的选择中,我注重看人才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即是人才的文凭、证书及身体状况;软件则是指人才的工作经验、办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我认为软件比例应占70%。”
* j9 K- s2 Z( g7 |' t" B! l( y7 Q3 V# U/ n5 G
这代表了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用人思想。 , z6 u) p( `) t' ]* b7 g/ l$ [
x/ y( c9 c) Z. T% n, F
的确,受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与社会接触少,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用人单位也逐渐意识到,成绩优秀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强,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工作经历、与人相处的能力往往也是一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
3 v' T5 d1 A. J" d0 D0 r3 C# \8 Z0 e/ d' d8 |5 ?# [! t
用人单位深感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然而要培养一名富有经验的职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费用和精力,人才一旦跳槽,公司将蒙受重大损失;而聘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既能立刻发挥作用,即使人才跳槽,也可使公司少受损失。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普遍采用了“拿来就能用”的办法。然而,在强调经验重要的同时,大多数用人单位似乎又有一种走极端的倾向,非×年工作经验者不要。于是则毕业的大学生被“经验”拒之门外。
" y( b/ D( P6 }/ s4 |
' j, d2 V3 O& {& V 一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谈到:“人才市场招聘会上的确有些令人眼热的就业机会,可招聘单位提出要求×年工作经验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其实我们这些大学生可以说完全具备用人单位所需技能,有些知识可能还超前一些,但用人单位并不看重这一点。” $ H q# F7 C) _ p. a) E, S8 U
E3 ~' Z* r4 i, ]5 j. U3 E! Q 我们暂且不谈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强弱以及不同专业对实际经验要求的有多有少,就经验本身来说,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其他才走进社会的年轻人,无经验的断层期该如何过渡,难道就让他们做无业游民?现在大学校园在校学生打工热的现象很普遍,一则为挣钱,二则也在挣经验,其结果呢?学业的荒废。 ( `$ r. M* N6 Z& M( k6 [0 ]
+ S3 f- H; K8 R4 B
人在哪个时期干什么,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日本之所以能从“二战”后的既无资本,又无资源的贫困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完全归功于日本所拥有的值得向世人夸耀的优质人力资源。日本企业在录用职员时,对那些已成型者不满意,认为他们只能做目前所担任的工作;乐于聘用那些刚毕业的人入社,以便按照本公司的要求去进行整体塑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经验都在企业使用人中而获得。日本企业视大学毕业生为最理想的“素材”,如何将这些“素材”变成“人才”,再变成“人财”,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与学校毫无关系。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开发毕业生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毕竟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太少了。一位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说的话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就是要用毕业生,即使经验少一点,但他们的个人素质好,进行培训也容易,这是我们多年用人的经验。”因此,在职培训是企业的关键性工作,也是解决片面经验论的一剂良方。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校进行的只是基础教育,企业应该承担起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工作。其实,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里面有许多“潜龙”,“养在深闺人未识”,抢到他们就等于抢到了竞争的制高点。那些仅仅考虑“×年工作经验”,而忽略了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忽略了招收有前途的人才的单位,实际上是将真正的人才挡在了门外。
3 P% Y- C3 O4 K6 l7 j0 @( d"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