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2-28
- 注册时间
- 2002-7-12
- 威望
- -3
- 金钱
- 20030
- 贡献
- 18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021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547
- 主题
- 253
- 精华
- 0
- 好友
- 2
![Rank: 2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2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2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男](source/plugin/blueidea_extra/img/gender1.gif) - 注册时间
- 2002-7-12
- 最后登录
- 2018-2-28
- 积分
- 20211
- 精华
- 0
- 主题
- 253
- 帖子
- 2547
|
板凳
发表于 2004-10-27 17:5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十个最冷漠的中国城市
三、慌乱心事
曾经有一起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的范围是中国6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所得出的结论让人极易把深圳与一夜情之类的字眼联系起来,比如:深圳是全国单身男女比例最高的一个城市;深圳男女比例是3:7;深圳人的心态是最浮躁的;深圳人最不相信爱情;深圳人最不关心别人的私生活;深圳人最容易接受别人的生活方式;深圳人最没有安全感;深圳人的寂寞度最高;深圳人对性的开放度最高。
在这样的状况中,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一夜情。未来不可知,漂浮在霓虹都市,本能要抓住点什么,抓住现在吧。夜的妖娆在跳舞,一夜盛开如玫瑰。我们要的是快乐。
所以,今年深圳最流行的是美国的电视连续剧《欲望城市》,这个讲述4个美国单身女人在纽约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跟深圳有这样的渊源,那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很相似,太相似了。这两个城市的女人也太相似了。既幻想又抗拒,又渴望又戒备,如精雕细刻深圳白领心事,写出《偶然玫瑰》的朱碧所言:我觉得她们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生存的压力上,另一方面,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就是她们的感情。因为社会环境越是复杂、越是混杂的话,它出现真情的机率就相对少一些,而人对感情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如果出现问题她们的受伤也会更深。但是她们可能也会比其它地区的女人更现实些。
因为理解深圳女人的不易,所以朱碧宽容,她轻缓地述说着那其中的种种:其实作为深圳女人我能理解这种现实。因为你自己已经够累的了,说实话也没有很多的心情和耐心去陪这一个同样跟你困难的男的。另外一方面,不是每个深圳女人一来都变得这么现实的。这也是很无奈的,是现实环境让她们变得这样现实的。再就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闯南方的女人本来在数量上就比较多,再加上她们又没有亲戚朋友穿针引线,没有那些社会关系互相关照着。
迷茫与慌乱缠绕着这儿的男男女女,雁过无痕,心情岂能如是?这种晦暗的悲伤是属于城市被遗忘的角落,再也听不清楚任何甜蜜的声响,心跳与车辆的喇叭声是残存的尘埃,分明是和Bono一样带着忧郁压抑、飘荡于街头的过客旁白。
将深圳糅杂着自己慌乱的欲望,在崭新的水泥森林中悬浮。那么多的吸引与诱惑,充满欲望,不甘寂寞,最要命的是它那自由度极高的日常空气。陈小春不是早就唱了吗?“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生活;没有新生活,就没有私生活;没有私生活,你叫我怎么活!”对强调私生活、渴望自由度的新生代来说,最好的居住地肯定非深圳莫属了。但是,自由走到尽头,疏离与冷漠也就随行而来。甘苦冷暖,自知罢了。
深圳自由,深圳冷漠,但深圳绝不排斥,用杨宏海的话说,它也没办法排外:深圳的讲普通话就是由于移民形成的,带有极大的开放性,不排外。所以外地人来到深圳的最大感受就是这个地方的开放性,它不排外,它也没办法排外,本土居民只有5%左右,90%多的都是外来人,来到这儿都可以说我是深圳人。移民城市的特性赋予了它的包容和拿来,居民构成中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使每个愿意的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深圳人。这个城市一定不是最友善的城市,但可能是最不会让人有受排斥感的城市。它的服务产业所提供的服务一定是优质的,因为最重要的是赚钱。
四、慌乱精神
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且不论此说法是否有理,深圳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深圳的文化肯定特殊。就像杨宏海说的:这种文化非常有意思,我称之为“新闽南文化”,它既有闽南文化的传承,又有内地各省市文化的渗透,还有海外包括港澳的影响,形成了这么一种新的、开放兼容的、探索创新的一种“合金文化”。这种合金文化好像一个大熔炉,各种文化来到这里熔铸,最后会熔铸成什么样的一种合金文化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这么一种移民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很有青春型气质的混合文化。
即使仗着年轻的后发优势,深圳在文化上的秉性也是慌忙的。在深圳的图书馆里,这种秉性被发挥成一种类似呓语的强迫观念症,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群人的集体无意识,在这样迥然的气氛中,学习就像条件反射,并且是继续制造深圳智商的催化剂。安子花了七年的时间、七年的打工积蓄用于读书,回首往事,她仍然觉得很值。这里的学习,与精神无关,或者说,是一种慌乱精神,象征的是一种手段,赤裸裸的交换。
奢望用一座图书馆就能完成城市的文化积淀,当然不可能。而深圳就是学习的气氛也比别处来得猛烈,在质疑这种“赶学习”状态的同时,另一个遭人诟病的事实就是,深圳缺乏能在全国叫得响的重点大学。于是深圳政府狠下决心,建了一个大学城,现在里边进驻了三所全国知名大学,其中就有北大和清华。占地10平方公里,计划10年完工,但原计划5年完成的一期工程3年就完成了,今年9月提前开校,打的是早点筑巢引凤的想法,但是师资安排不能落实,主要授课老师都是兼职。或许这是深圳慌忙促就的又一例证。
与其他城市的大学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不同,深圳大学城只招收研究生,所开课程瞄准应用,集中在工科及前沿学科,就业选择范围过窄,几乎没有人文学科,所以大学城最多是个新产业后备基地。不过仍然有很多人开始匆忙认定这个新的文化凝聚点。尹昌龙就认为大学城的存在,会对整个城市的精神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很庞大的人文性力量在这儿,而不仅仅是商业的交换的价值。但是一定要坚持原则,有些东西是不能交换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人群通常有一个隐性的品位动作,那就是泡吧。但是在深圳,套用最有特色的说法,酒吧和文化没什么联系。譬如“本色”酒吧,以音乐出名,在深圳有5家分店,做足了排场和效果,却担不起消费文化扫描仪的重任。不过深圳有一家不错的“物质生活”书吧,立在福田一个高尚社区的街角,是深圳的异类体验。在“物质生活”里有时你能碰到一些大牛级人物,例如有位顾客就说他在那儿碰到过张五常、蒙代尔,等等等等。想来大概人们已将这儿当成了深圳的一个文化风标,凡来深圳,心灵受不住那儿的凶猛欲望,就来这儿遇些滋润。
漂亮的BAR主希望吧的名字有一种调侃的意思,希望在这个城市里面,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这里提供一个精神生活的空间给人们,让人们享受一种精神的生活。如是述说,似乎勾勒着慌忙深圳的矛盾。随着饱满的阅读节奏,也许可在这精神的都市中,试着释放在白天压抑的情绪。享受一盏灯,晕黄的灯光,随着舒缓的声音,打开一本书,想象翩翩起舞,没有理由,拒绝夜的来临。
五、慌乱深圳速写
相信奋斗,迷惑未来,渴望成功,承认失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然而整个城市根本稀有阴柔的气息。大部分人白手起家,然而却不见太多暴发户的影子,人们穿着精致但不张扬。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而精致的沙盘,缺少真实生活的气息,然而是富于活力的地方。不知是深圳慌忙的城造就了深圳慌忙的人,抑或是慌忙的人造就了慌忙的城,或者那是相互造就。城与人皆然的冀望深重。不过,对于难以捉摸的未来,总希望永远存在着乐观的梦境,在竞争激烈居不易之所,总希望有一种温暖存在。祝福这个总是在路上的城市一路走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