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11-30
- 注册时间
- 2004-7-2
- 威望
- 0
- 金钱
- 5336
- 贡献
- 71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40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62
- 主题
- 103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7-2
- 最后登录
- 2012-11-30
- 积分
- 5407
- 精华
- 0
- 主题
- 103
- 帖子
- 862
|
数字永远是最有力的说明工具,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大学生们被蜂拥着“赶”进不算太大的就业市场,不论学校教会了你什么,这是最现实的一场结业考试,更是一场惨烈的比赛。2005年,毕业生在就业前又将面对些什么?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众化时代。
但这是个尴尬的“世界第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后是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在经历了两年的扩招就业后遗症后,大学生们的精英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的受教育总人口比例依然很小,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有工作不愿意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精英意识仍然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精英意识在很长的时间内很难被打破,这意味就业的形势在目前几年内也不会明显好转。”于海说。中国家庭的教育更像是一次投资,他们期待通过教育改变身份和命运,而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收入、面子、发展环境、稳定感……种种因素导致他们不由自主地一窝蜂挤向少数的热门行业和企业。
“事实上,整个就业市场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量不大,这几年来都是如此。”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分公司招聘部朱小姐说。除了一些世界500强企业每年会定期招收应届生外,中小规模的外企并没有表现出对大学生特别高的兴趣。
真正的突破点也许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但除了一些已具一定知名度的民企,他们中大多数却苦于招不到大学生。据一份在高校毕业生中做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达45%的学生始终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
造成大学生不积极的原因有很多,但民营企业的声望太低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和那些去外企的同学一比,去了民企就好像低人一等,这样的观念左右了大学生们就业选择。“很多民企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下品’行业中,再加上相关的保障不及国企和外企,所以很难吸引大学生。”于海说。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在倡导大学生拓宽就业面的同时,用政策改变民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直接的方法是拉近民企和其他企业社会保障上的差距,给大学生们稳定感,在就业不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将保障和稳定放在第一位。”于海认为。
“骑驴找马”成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态,到一家公司工作没一年,频繁跳槽,企业付出了用人成本,最后却成了一些大学生跳槽的“跳板”,这样的现象也导致很多企业不敢用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因为实在是留不住。
“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正在受损。”于海说。缺乏忠诚感的大学生们重视自己的利益,不为企业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失去信心,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