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36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学习专贴: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20:4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道,浑然一体,不可割裂,先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永远不会改变。具有宇宙实质和运行规律的含义。   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为德。就社会而言,就是合乎于道的人类行为规范。   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   道是通过弱发挥作用。“弱也者,道之用也。”弱、柔体现了道,合乎了道,因而生机无限“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矛盾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是有条件的。老子没有忽视这个条件,在老子开来,这个条件就是认识道,合乎道。   老子重视“弱”和“柔”这些矛盾次要方面,但并不一概地排斥“强”这些矛盾主要方面。重视弱和柔,是因为弱和柔普遍地存在着合乎道地强大起来的趋势;强则不同,既有合乎于道的强,也有违背道的强,更多的还是违背了道的强。这些违背了道的强,早亡。所以,需要对“强”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持怀疑态度——仅仅是怀疑态度,而不是否定的态度,那些合乎于道的强,老子是肯定的。   无欲是人类认识道、合乎道,由弱而强,由强而归于道的起点。无欲,并不是神秘主义色彩的超验性体验,而是一种观察世界本质,依照世界规律发展的必须主观状态。既然主观是客观的产生物,主观就不能不依存于客观,客观是主观的发展背景。   将这一哲学适用于世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认识了道,同样是社会变迁、人生演进,人与自然相处都合乎于道的起点。只有在无欲的状态,人才是单纯的道的生发之物,如同山石,如同草木。老子是肯定人的认知能力的,在他看来,认知能力的价值仅仅在于驾驭欲望,以立足于道德认知和行为对抗基于欲望的认知和行为。后一种认知背离了道,所以不可长久。   “无为”是不为那些违背道的本质和生发规律的事情;“无不为”是为合乎于道的本质和生发、回归规律的事情,还为那些旨在去除违背道的事情。这说明只要合乎了道,那么人的作为就没有边界。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用之于分析政权,就是要政权掌握者认识道,合乎道。就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表现出人类古代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要“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表现了重民众,养民生的政治理念;主张统治者“成功而弗居”,“其不欲显贤也”,明确了国家政权和统治者的职责在于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没有一己私利的思想;提出要“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说明国家政权的本质就是维持社会秩序;认为掌权者需要“单而善谋”的品质,评价“善战者不怒”,如果统治者不具备这些超凡脱俗的品质和能力,就无法纠正背离道的存在物,然而这种纠正不是绝对的,而是“果而已矣”,“为而弗争”,“自爱而不自贵”。这些都反映出老子对政治家能力和道德的论述。      从老子道的哲学还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如草木,掌权者亦如草木。人的出路就在于无欲以得道,顺应道而发展自己的本质。圣人,则不仅能够自己顺应道,而且还可以引导天下顺应道。      比之于先秦时代其他思想家,老子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将整个宇宙作为思考范围。他从哲学,从整体的高度认识、规划社会、自然界和人生。   老子生活的时代,天、神已经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普遍关心的是人生和政治问题。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由道而天地万物,而伦理道德。以道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并倡导将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划于道。老子完整宏大的思想体系,在更高层次上超越了西周、春秋时代盛行的宿命论和儒家的敬天、保民和明德的思想体系。换言之,老子是从宇宙终极真理的高度去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孔子是从政权的高度去认识社会和人生。思维境界上,老子高于孔子;学说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程度上,孔子思想强于老子。但老子居于中国古代思维境界的最高端。[EDIT]用户“德隆”于2004-12-4 20:50:09编辑过此帖。[/EDIT]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沙发
发表于 2004-12-4 20:4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道德经》学习专贴:欢迎讨论

老子四十八章经[EDIT]用户“德隆”于2004-12-4 20:52:32编辑过此帖。[/ED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板凳
发表于 2004-12-4 20:5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是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是“名”呢?例如“美女”、“帅哥”,这都是“名”;而在“名”之外,是“美女”、“帅哥”的存在。当然也可以称呼这些东西为beauty ,handsome man。我们可以这么说,语言表达是有其不完备性的,比如说,一个系统,可以用各种数学语言建立模型来抽象表达,但不管怎么表示,其抽象出的模型或者是名,总归不是所要表达的系统,两者毕竟不同。而道是宇宙万物之形而上者,不可以用语言(不仅仅是文字语言,比如说数学公式,图象,动画等)来表达这个形而上的道。常道,常名,在这里我的理解是,非常道,指的是,道是无所不能,高高在上,变化无穷的。而名,则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说,一台电脑,可以说成计算机,可以说成computer。一种生产系统,可以用物理模型去建构,也可以去用数学模型去建构,比如排队网络模型,petri网建模等等。道开始无名的,无名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先。有名,万物乃有抽象意义上的区分,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比如说,建立一个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我们把这个模型看成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宇宙,无名是这个模型的开始,模型本来就是无名,这里我用语言挺难表达,可以去体会。     从上面所论述的可以看出,对于道,如果要看出它的奥妙之所在,必要要使自己无欲无求,才能从自心中发展出智慧。带着欲望带着目的去找道,那只能学到它的皮毛。无名与有名是出自同一个地方那就是道,但却有不同的形态,相同的地方在于其玄妙的道,玄妙之中又有玄妙的道,道就是窥探宇宙天地一切奥妙的路径。      小而言之,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要冷静,不可被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困惑,也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需要抓住其中的道,这样才能明白事物或者事情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地板
发表于 2004-12-4 20:5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心得

这一句是整篇《道德经》的第一句,既然是论述“道”的书,那在书的开头就应该对什么是“道”做了一翻描述,对“道”没有一个定义或者描述是不可能存在下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对“道”的论述的。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认为标点应该按照如下方式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意:两句话之间用分号)古文中经常使用一种叫做比兴的手法,通俗一点解释就是把本该一起说的东西分成两句话来说。例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并不是说将军们都战死了,壮士们十年之后回来了,而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十年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归朝了。我认为,《道德经》的第一句话也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应该联合起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成白话大致如下:我所说的这个“道”啊(真正的“道”,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个“道”),是可以用“道”(指“道”这个字)来表示和命名的。但是“道”(指“道”这个字)并不能完整准确的来描述“道”。   相对于《道德经》的晦涩难解,《金刚经》中的“所谓佛,即非佛,是以谓之佛”与之意思相同却好理解多了。众所周知最原始的佛家思想是无神论的,只是后来逐渐堕落成了有神论的宗教。这句话大致可以翻译如下:我们所说的“佛”,并不是一个神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至大至刚,无欲无求的精神……或拥有上述精神的人,但是用“一种至大至刚,无欲无求的精神……或拥有上述精神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麻烦了,所以就用“佛”这个字来代替表示“一种至大至刚,无欲无求的精神……或拥有上述精神的人”吧。   限于笔者文字表述能力的限制,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诠释“所谓佛,既非佛,是以谓之佛”。   在原子中,电子是没有确定的运动轨迹的(即轨道),但是我们还是经常说“电子轨道”这个词,其实电子并没有所谓的轨道,我们只是用“电子轨道”这个词来代替说明电子在原子中的存在状态罢了。套用《金刚经》和《道德经》的句式就是“所谓电子轨道,即非电子(的)轨道,是以谓之电子轨道”“电子轨道,可(表示)电子轨道,非常电子轨道”。   在会计的借贷复式记账法中,借贷两个字的含义也是如此,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贷,而仅仅是两个符号而已,“所谓借贷,即非借贷,是以谓之借贷”。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半句尚未悟出,不敢乱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同进士出身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11-10
最后登录
2007-3-12
积分
16820
精华
0
主题
253
帖子
1783
5
发表于 2004-12-4 22:11:00 |只看该作者

RE:《道德经》学习专贴:欢迎讨论

德隆: 你肯定忘了你曾经发的名为《征求意见:下周开始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智慧》的帖子了 地址是http://bbs.chinahrd.net/articles/ArticleBrow.aspx?boardid=9&topicid=59404&posttable=BBS_Detail_1&page=2 等着你的道德经的分享 等的好辛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同进士出身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11-10
最后登录
2007-3-12
积分
16820
精华
0
主题
253
帖子
1783
6
发表于 2004-12-4 22:21:00 |只看该作者

RE:《道德经》学习专贴:欢迎讨论

讲解的很细致 继续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7
发表于 2004-12-7 22:5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8
发表于 2004-12-7 22:5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2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故说“同出而异名”。 “玄”,古字为“ ”,是象形字,即对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玄,作为客观存在,它必然是结构的、秩序的、规则的、运动的,所以,玄还有“旋转”的含义。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体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体即玄是旋转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人生奥妙、玄机是蕴藏于玄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户。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和“无”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性认识,前提条件是“无欲”,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哲学是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马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六章),都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体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正是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来阐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观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机械的,微观认识才是本质的、整体的、能动的。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学家、科学家认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认识世界。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认识且只有认识微观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其大无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现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尽管也具有无限性(其小无内),但是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并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因此,《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成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厂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自我修证而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就显得空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4

听众

4万

积分

榜眼

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6-26
最后登录
2012-5-25
积分
45763
精华
0
主题
260
帖子
1326
9
发表于 2004-12-8 19:04:00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道德经,因为它短

能在短的篇幅里把深刻的问题阐述清楚,我觉得很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同进士出身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11-10
最后登录
2007-3-12
积分
16820
精华
0
主题
253
帖子
1783
10
发表于 2004-12-9 21:43:00 |只看该作者

RE:《道德经》学习专贴:欢迎讨论

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精彩!!![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