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2-6-14 23:40 编辑
0 k2 F! a# f+ K1 ]) S( s7 }7 l k$ d0 @
8 b @ u! G* {. D) ]* _- ]人为什么会不开心呢?根据佛教所言,人生有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痛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取蕴。人之所以有这些苦,都是因为人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的意思。那到底不明白什么呢?佛家讲的是「无常」,无常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不变(不变的东西就是“常”)的道理。原来我们是活在一个不停改变的世界当中的。「世事无常」就是这个世界的事物不停的在变动。但是人却抓不住这个世事永恒不变的道理。每当事物改变的过程是我所期望的,我们就开心。当事物的改变是我们不希望看见的,我们就不开心了。所以分析了数据,结果非常漂亮,我们就开心。明天收到期刊主编的信,说文章被拒了,我们就不开心了。人就是在这么一个患得患失的心情起伏之中。佛家叫这个为「苦」。所以才有「有漏皆苦」的说法(漏就是烦恼的意思)。那人如何脱离苦的境界呢?佛家的答案是不要「执着」。只要我们明白世事的改变是自然的事,不要执迷不悟,女朋友拒绝了你的约会是“正常”的;男朋友移情别恋也是“人之常情”。年轻时貌美如花是正常的;年老的时候记性不好也是自然的。如果你看得这么通透的话,你就不会苦,也进入了“空”的境界。所以佛祖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立地成佛」之说。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集、苦、道、滅四大圣谛,也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四个道理。
4 |) I: s. t- ^7 K" {5 V" W6 v$ A$ r2 @- }5 q- s* w7 Z+ _
但是上面佛教的观点却带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如果人到了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干什么呢?当然,大乘佛教除了自己解脱以外,还有要普渡众生的讲法。但是,这样的一个观点,只可以为我们引来“苦”的解脱(我们先假设它是有效的)。难道人活在世间,就是为了“没有苦”吗?就算我们用三世因缘的观点,那人活着,就是要积存善业,以求来世投胎能够到六道中的更高层次的善道。我们还是跳不出人生在世,只是为了尽量离开苦难的这个死胡同里。第二、我们毕竟不是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修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还是面对着种种的快乐、痛苦、得意、失意。作为一个学者,我们还是要教育学生,做研究, 处理学校行政上的问题,面对企业,也面对政府、学生和普罗大众。佛教的哲学可以让我们在苦难和不开心的时候,某程度地与世界隔离。但是,我们还只是取巧地在适当时候借用了佛教的智慧而已。那如果不是儒家(上次我谈了),也不是佛家(上面也谈了),到底什么思想让我可以面对这个弯曲勃缪的世代,还可以活在其中呢?我不需要多讲,那自然是我的基督信仰。
. P5 B9 S+ P; \3 Q1 [8 v' J7 s3 E+ @
很多同学说佩服我对人生的一份坚持、对学术的一份付出。其实,如果你多认识我的话,你就会知道,我对人生、对学术本来就没有什么坚持。我之所以能搞这个博客、圈子,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信仰。 第 一、我的信仰让我明白主宰这个世界运行的不是我。我们试想想,在什么时候你会不快乐呢?我的经验是我不快乐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时候。我希望可以评职称,但是主管却不公平,偏偏不提升我。我希望身边的家人和自己身体健康,偏偏却看见他们体弱多病。每当事实与我的意愿违背时,我就会生气和失落。每当事事如愿时,我就会开心。但是我们都知道,世事难料,很难事事如意的。所以有人希望透过金钱、透过权利、透过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同时,赚钱、获取权利、建立关系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这样的追求就只会永远的不开心。那是不是一切顺应自然,无论发生什么事,也放开怀抱,坦然接受,就会快乐呢? 这是道家的看法,我也不太认同。因为这样只是消极的接受一切。以为既然不可以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自己。我的信仰的观点也不尽是这样。现在就让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吧。* o& @9 R8 E4 X& K% k+ m1 C( ]
! b# l/ \! x; Q2 S3 E! | ^ 上面谈到人不快乐的原因,是希望凡是尽如自己的意思。但是创造世界,订定世界的规律的是上帝,不是我们人类。所以上帝是主,我们只是当中的一个元素。如果我们要求凡事要尽如己意的话,我们就是要求我们是主,上帝只是一个配角而已。这个挪去上帝应有的掌权的位分,而希望自己取代上帝的座位的心态和行为,在基督的信仰称为「罪」。所以「罪」就是完美的亏缺。完美就是上帝是掌管世界的主,我们是一个被造物(for bydefinition, God is perfect)。当一个被造物自我的无限化,而要取代上帝的地位时,这就是完美的亏缺。这就好比一男一女的夫妻制度,丈夫有男人的本分,妻子有女人的位份。如果两个男人结婚,其中一个男人要扮演妻子的位份,要那就是不完美了。这也好比孩子当了家庭的主宰,一切事情也是以孩子为家庭的中心,那也是不完美、 也是罪。如果罪是违反了上帝的旨意,是完美的亏缺,那自我中心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不完美,不快乐了。所以基督教的世界观虽然也是顺应自然,但是严格地说应该是顺应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是美善的,他的旨意也自然是最美好的。我们只要甘心乐意地接受上帝的安排,自然就会满足喜乐。「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 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带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25-34)' H+ `7 O( O+ }9 n* y6 ]( X
1 l; V, W( k- ?9 j7 @ 第二、我的整个信仰,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爱」。使徒约翰在圣经中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翰一书4:7-8) 保罗也说:「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 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2-8)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基督教的鸿儒 C.S.Lewis(路易斯)在他的一本叫做《四种爱》的书中讲述人间有四种(不同层次的)爱。第一种是男女的「情爱」。一般来说,情爱是有条件的。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第二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间的「友爱」。一般来说,友爱的付出比较真挚,少一点目的性。第三种是父母对孩子的「亲爱」。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一般都是无条件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对称、 非理性的。最后一种就是上帝对人的「大爱」。中文没有这个字的翻译,因为中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希腊文叫做 agape。Wikipedia 把这个希腊字解释成为divine,unconditional, self-sacrificing,active, volitional, and thoughtful love。大家在外面看到我的好像无条件的付出,它的背后都是不完全地反映了我的信仰中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我深深的看见国内有很多希望学习的同学,苦於没有人好好的教导他们如何去做研究,所以才建立了这个博客与圈子。看见别人有真实的需要就付出,这就是爱。
" ^" I9 b& x8 b! R% ?4 b* o8 A8 X
$ i. U" g. R# c; s$ l! H1 F 最后,不求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与道家的顺应自然有点相似。讲求爱的人生与儒家的不忍人之心也有点相似。但是我要强调我的信仰最后一个特点,是中国哲学里面完全没有的,就是对永恒的盼望。【自然,如果你硬要把六道轮回(一个印度教的概念)看成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也无条件地接受在中国哲学当中,是有一对由在印度神话中的兄妹而变成的阎罗王会作善业、 恶业的审判的话,那我也没有你的办法】。我的信仰告诉我人生在世的短短几十年,只是永恒的时间中一刹而已。彼得前书2章11节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只是寄居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我们放假会到九寨沟去旅游几天,虽然我很欣赏,也投入其中,但是我不会太留恋这几天的一切,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家。很多人就是因为依恋这个属世的世界,才会做出种种荒谬的行径来。圣经告诉我:「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我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以胡作非为,做出种种得罪上帝的事情。因为“死后且有审判”。那我活在这个世界到底干什么呢?有人问耶稣基督,上帝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5-40)活在这个荒谬的世界,却能“爱人如己”(主耶稣说,包括爱你的仇敌),就是一个信徒的目标。大家在外面看到我的一份所谓坚持、勇气,它们的背后都是因为我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且对未来的一份盼望。保罗在罗马书5章4-5节 说:「上帝的嘉許帶來盼望。這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藉著他賜給我們的聖靈,已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盼望是一个基督徒的信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盼望有在世的盼望,也有对死后的盼望。只有当我们真实的相信这盼望会实现时,盼望才有意思。不然,就是自欺欺人了。9 |( l. f9 o/ }
1 p! {; t" P& Q1 i9 y) g1 {总结:
0 Z. [1 n. |- h/ `5 r我会如何看学术界的腐败呢?我为何可以坚持呢?我如何面对别人的错误行为对我的影响呢?我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以后应该如何呢?我猜我已经在上面大概的给了一个答案。
% v2 X4 P6 V/ T- T5 J! u- `3 I5 c
* j" o" f2 q6 Q" [3 X终於一口气写完这个系列,了结了一个心愿。这是 “奇想” 的最后一篇了,希望作为一个总结,可以帮助各位。, c) N$ j' O& n' W6 G2 N
( |' C# s0 m( F/ I) ~+ p, E
注: 1. 以上的大纲不是我所创作的(学术界忌抄袭)。它们是我就读的神学院的院长在一篇讲「快乐的人生」讲章中的要点。我只是偷天换日,把它用在我的学术人生中而已。希望对大家这些每天都面对着歪曲的人性表达的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的一点鼓励。 2. 本来不应该在这个博客讲这么多信仰的东西。我只是有感而发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而已。如果在信仰上有冒犯哪位的,请你们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