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7-23
- 注册时间
- 2010-6-8
- 威望
- 119
- 金钱
- 35275
- 贡献
- 33473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68867
- 日志
- 7
- 记录
- 0
- 帖子
- 0
- 主题
- 0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0-6-8
- 最后登录
- 2025-7-23
- 积分
- 68867
- 精华
- 0
- 主题
- 0
- 帖子
- 0
|
卡普兰和诺顿两位大师当初提出平衡计分卡(BSC)概念时就已经非常明确指出,BSC是企业实现战略落地的工具,也就是说是战略管理工具,企业战略清晰是实施BSC的基本前提。这一思想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基本认可和接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BSC就是明证,但笔者最近越来越感到,这一优秀的战略管理工具被异化了,相当多的企业把它变成了考核工具,包括相当多的管理咨询公司。
按照两位大师的理论,一个企业的BSC应该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构面,每个构面都会有不同的战略主题支持公司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进而设定衡量战略主题执行效果的衡量指标,这也是BSC的魅力所在——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一般来讲,每个层面都会有3~5个战略主题,每个战略主题会有1~3个衡量指标,这样,一个企业的BSC的四个构面合计会有20个左右的衡量指标,而且这些衡量指标都是直接指向各个战略主题的,也即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公司层面的一级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为公司评估公司战略的执行效果、检讨公司战略实现差异的原因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但遗憾的是,两位大师没有明确指出这些指标是否都应作为考核指标,无论是他们最早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论文,还是后来陆续出版的四本专著,都没有明确这个问题。
也许正式因为两位大师的这个疏忽,BSC这一战略管理工具被很多企业异化为考核工具。笔者就曾经接触过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坚持认为应该按照BSC四个构面设置公司总经理的考核指标,若果真如此,一个总经理将会有20个左右的考核指标。这样的指标设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合理的,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么多指标,每个指标平均只有5分的权重,看不出哪个是重点,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面对这么多的指标,无论是个人精力的分配,还是公司资源的匹配都是不现实的,同时,考核如此多的指标,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必然增加。这位总监不仅坚持严格按四个构面设置总经理的考核指标,还提出每个职位都应设置四个构面的考核指标,这种观点就更为可笑了,两位大师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BSC是战略管理工具,既然是战略管理工具,一定是指向战略的,而战略是相对一个组织而言的,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组织才会有平衡计分卡,至于到每个具体的职位,则是根据每个职位的不同属性和职能特点,则是支持公司层面平衡计分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构面,决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职位都支持所有的四个构面。因此,这位总监的观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BSC被异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两位大师所说的衡量指标与我们所提的考核指标并不是一个概念,作为战略管理工具,所有的衡量指标都是为了监控战略执行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些指标中既有我们用来考核公司总经理的绩效指标,但更多的是用来监控公司战略执行效果的监控指标,这样,当公司业绩不理想时,用来帮助公司高层团队系统分析战略执行不佳的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概念的模糊,导致了BSC被相当多的企业异化为考核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