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6-7
- 注册时间
- 2004-10-20
- 威望
- 0
- 金钱
- 2442
- 贡献
- 60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50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02
- 主题
- 57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10-20
- 最后登录
- 2015-6-7
- 积分
- 2502
- 精华
- 0
- 主题
- 57
- 帖子
- 602
|
沙发
发表于 2004-12-30 13:1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解析年终考核要注意的问题
让一线经理动起来8 ?6 e, O1 O. \: Y' P
( W3 h$ z2 P5 y. x1 p( W) D
在很多企业,绩效考核执行力度如此有限,很多人力资源者都认为其中原因就在于一线经理不配合。飞利浦电子的人力资源总监张庆中认为:绩效考核难以得到强有力的贯彻,就是因为业务经理不配合。部分一线经理不重视绩效考核,认为这和自己的业绩无关,做这样的工作没有成就感。所以,能拖则拖,拖不下去了,就草草进行,敷衍了事。3 _+ B0 {; b n- ]( Q# M: X
. `& r( C0 z% ~8 z
绩效考核的益处大家都明白,但为什么一线经理还是不配合、不好好执行呢?是因为绩效考核方法过于繁琐,浪费他们太多时间?还是因为绩效考核体系过于复杂、使他们力不从心?或者是因为员工抵触,他们很难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不过是一线经理们的托词。因此,企业高层、尤其是人力资源部应该首先努力让一线经理动起来,注重从认识上和能力上培训一线经理,让他们转变观念、并提升能力。
' _8 u$ i1 L; v( Z, d, K 4 G% V) {% E4 ` ^5 a3 H( c; X8 F7 Q
转变一线经理的观念,就是要让他们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一线经理理解部门作为一个团队,各成员成长的重要性,最终使其意识到,实施年终考核不止是为完成公司的绩效考核任务,还是为了将来提高本部门的业绩。
6 H# R, g# m% [2 W ( X$ O: a2 P% s, Q4 Y: f ?+ F
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一线经理的年终考核能力。
: j; c5 v' X) m; o 7 ^3 W9 s1 W0 X7 d% ]
首先是沟通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如前所述,强调的是过程辅导和不断改进。就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不断推动员工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成长——而言,配合年终考核所做的日常绩效辅导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比单纯的绩效考核要来得重要得多。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管理者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下属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外,还要在绩效考核的操作中加上正式、规范的辅导面谈。绩效面谈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它得到的不是一个具体分值或等级,而是上下级共同针对目前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个人的能力发展计划,它在内容上更关注的是人,而非人所做的事。遗憾的是,不仅现实的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没有进行这项工作,而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内的不少管理者也尚未明确起辅导面谈的意识。至于能进行绩效辅导面谈而且做得好的企业则更在少数。/ N) n- u+ b1 x- ^+ d6 H
( I, j6 i4 e: g, V4 b% ?; Q
同时还要培养一线经理的判断能力。给员工提供培训建议和职业发展建议时,需要一线经理有比较强的判断能力,通过自己对员工平时的观察,判断员工的优缺点,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F6 N6 W6 y4 P0 A6 U/ U
! o% A$ w! Z) ]: P. n6 A* o 设计务实
: a) g3 P& S/ j! a ' t# h1 h+ L$ L
很多人力资源经理都希望绩效考核体系的导入是一个四平八稳、一劳永逸的过程,但对中国企业而言,其成长初期“业务优先”的生存法则使得企业的管理体系像一件破衣服,到处是洞。人力资源经理们在接到老板“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指令之后,往往发现公司的基础管理薄弱、流程不明晰、职责分工不明确甚至公司的发展方向都不清楚。企业需要多方面的调整,首先要对战略进行梳理,其次要进行流程再造、组织重新设计,然后再做绩效考核,这些工作是人力资源经理不可能做到的。. E/ L3 W# y! F1 t* l5 V* d9 h
7 f# t+ U( ]* R1 V! Y" B% D
此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应当是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需要考虑的约束因素,而不能把“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设计绩效考核体系的假设前提和基础。
2 W# M- K+ E% Q: v' z! T4 l, h N & Z6 t+ Y* N& S# a1 ~
因此,在设计年终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不求完美,不赶时髦,把“成本-效益”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一种务实的指标设计和体系建设正是必须在职责不甚明确、组织不甚合理的情况下,通过导入合适的绩效考核体系来达到比较现实的目的。通过看似混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整个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 {1 j/ I( F5 s7 f
+ R4 K f$ W' Q0 Z4 o+ ] “人情分”的两难处境6 W. X6 P; G7 w' x1 i
( |5 k! |# d% g. q" X9 @
人是有感情的,这些情感因素会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有时人们可以利用情感因素使事情更顺利,有时情感因素也会让人们感到很为难。年终考核就是一个情感因素让人感到很为难的例子。考核者可能随着他对被考核者的感情好坏程度自然的对被考核者的评估偏高或偏低。更常见的情况是,考核者考虑到情面和以后的工作,或为避免矛盾,而故意把被考核者的绩效成绩都打高。这种“人情分”的存在使得考核流于形式。/ ?9 ~# K0 [5 Z3 m1 \' \2 K
: i4 f. T! V1 Q {8 R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企业规模比较大,组织层级较多,为了避免绩效考核不公平,人力资源部强调了员工分级的重要性,还要求领导负起责任。所以,到了考核期,各级员工都比较紧张,各层级的领导也都在忙着填表格。等到考核面谈后,大家得知考核分数都比较高,才轻松下来。一直在忙个不停的是人力资源部的绩效考核员,他不仅每天都要催促考核的进度,最让他为难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平衡问题。因为各部门在方案中有具体规定的标准和权重等方面与人力资源部讨价还价,特别是在员工分级的比例上争论不休。每个部门似乎都想提高A、B级员工的比例,降低C、D级员工的比例。虽然企业硬性规定了每个级别的比例,但由于各部门互相攀比,只起到指导的作用。最后全企业95%以上的员工被评为A、B级员工,不合格的员工几乎没有。甚至出现了一些部门的业绩不达标,但部门的员工都是A、B级员工的现象。究其原因,表面上的是执行力不够,深层次的原因是年终考核中的人情化问题。绩效要考评,必然有得分高低,谁都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和员工发生正面冲突,一线经理也不愿意给下属打低分,“趋利避害”的心理使他们也不愿意严格执行考核。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在考核全过程中,利用各种控制方法,做到严格控制各环节,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尤其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