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4-11-29
- 注册时间
- 2010-6-8
- 威望
- 119
- 金钱
- 35257
- 贡献
- 33459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68835
- 日志
- 7
- 记录
- 0
- 帖子
- 0
- 主题
- 0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0-6-8
- 最后登录
- 2024-11-29
- 积分
- 68835
- 精华
- 0
- 主题
- 0
- 帖子
- 0
|
文/穆胜 穆胜事务所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终目的在于产出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又有清晰的规律。
如果明确了这一规律,人力资源专业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如果不顾这一规律,埋头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专业就极有可能沦为“走过场”。
什么是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种虚拟概念,但却最能够实实在在地被企业家感知到。我接触的老板最喜欢咨询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但是,他们大多不能为组织能力给出明确定义,于是,我转而问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诉求”,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感觉我的员工不像我预期那样行动”。
我的定义是,组织能力是一种基于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形成的“组织记忆”,这指引了企业的“群体行为模式”,员工个体很难对抗这种行为模式,会被自然卷入成为其中一份子。
从形态上看,组织能力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的某些专长,决定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的“可能性”,比如,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快速与外部合作者建立联系的能力。
按照我们的定义,组织能力应该分为几个维度呢?
如果把企业想象成一个装有组织能力的黑箱,任何资源(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端的投入都能在另一端获得可预期的产出。如果产出不可预期,必然是组织能力不足。
那么,什么样的组织能力维度会影响到绩效产出呢?我们可以将黑箱内部概括为一个“三明治模型”,由表及里分解为三大维度:
组织知识——企业形成的制度、流程、方法论、使能器、模型、数据、基线(Baseline)等,这是企业实践中累积下来、能够被全员分享的宝贵经验。
组织规则——企业形成的认可什么行为、不认可什么行为的规则共识,可以是潜规则,也可以是明规则,关键在于员工是否认可。例如,海底捞的加班文化,某些互联网大厂的“996”。
组织价值观——企业信仰什么、反对什么的理念共识,从广义上讲,这个层面也包括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例如,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海尔的“永远以用户为是,永远自以为非”。
组织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三明治模型”完整陈述了组织能力形成的过程。三个维度存在递进影响:组织价值观是企业的底层逻辑,决定了员工的基础价值判断;基于组织价值观的实践中,会达成关于行为的共识,具象化为若干的规则;而基于规则的共同行动,会沉淀出各类组织知识。
不妨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阐述以上过程:
一个企业在初创时,其价值观就是几个创始人关于价值观的共识,而后,随着规模扩张开始招入新人,匹配这种价值观的就能留下,不匹配的则被“排异”掉。
所以,有的企业尽管规模变得很大,但再边缘的一个组织成员(非短期存在),身上都有创始人团队的某些价值观属性。这种价值观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天花板。
当一群人按照统一的价值观运行工作,就会形成若干的规则,包括“明规则”和“潜规则”。这些规则形成了强大的群体压力,会让员工不由自主地按照一定的轨迹行动。
如果规则是良性的,会确保员工各司其职,协同共进;反之,如果规则是恶性的,会导致员工推诿扯皮,团队涣散。
有意思的是,不少企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没有统一,但大多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回避现状的“完美借口”。
一个长期存续的组织肯定有其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和规则,区别不过在于其是良性还是恶性罢了。他们的规则没有明确,其实就是价值观的腐败。
组织规则确保员工按照一定的轨迹行动,也决定了组织知识累积的效率。当一个企业给予员工足够的试错空间,有明确的成长机制,有知识分享的传统,其就能很快学习、萌发创新,并将个体的知识很快上传(Upload)为组织知识,体现为流程、使能器、模型、基线、规律等。
员工在一个组织知识丰富的企业里,会拥有诸多的方法论支持,成长特别迅速。企业一旦拥有了某一领域的组织知识,就能确保这一领域的稳定输出,体现在人才上就是良将如潮。
反之,当企业没有上述的良性规则,所有的知识就会仅仅停留在员工个体层面,还很难迭代更新,企业就沦为了一个“没有记忆的组织”。直观点说,一个领域内犯的错,另外的领域还会持续犯。
组织能力建设的问题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企业在打造组织能力上存在两类问题:
一是没有积极正面的组织价值观,导致了组织规则涣散、负面,自然不能累积组织层面的知识。
组织价值观是“种子”,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只是“放大器”,再高效的人力资源专业体系也不可能为扭曲的价值观护航,不可能产生强大的组织能力。
有的企业引入明星HR负责人,带来标杆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力图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但几番折腾,满地鸡毛,无果而终。
究其原因,不是HR的问题,也不是人力资源专业体系的问题,是组织价值观已然破败的问题,从根源上说是老板自己的问题。再好的神医,再好的医疗设备,也救不了天天给自己灌砒霜的人。
二是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孱弱或错配,即使组织价值观打下了好的基础,也没有办法转化为组织规则和组织知识。
有的企业明明有好的组织价值观,但由于执迷于这种“信仰”的力量,人力资源专业体系没有及时跟进,将这些价值观在制度设计层面进行固化。
于是,一小部分本来不是主流的负面价值观也会开始抬头,并逐渐侵蚀掉原来正面的价值观。这种侵蚀的速度特别快,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即由于预料到其他人会破坏秩序,所有人都会选择不遵守秩序,组织价值观的底线会被迅速拉低。
总之,由于组织里没有规则和知识牵引群体行为,员工会越来越质疑曾经信仰的组织价值观,组织能力也会崩塌。
还有的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体系背离主流价值观,将企业导向了相反的方向,实际上是生生地造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会让员工陷入纠结,导致组织内四分五裂形成割据势力,为组织能力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外力干预,组织内的这种对抗会越来越强,因为每一派势力都可以从游戏规则中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
这些可能就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组织能力孱弱的症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