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11-9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威望
- 0
- 金钱
- 689
- 贡献
- 149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83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312
- 主题
- 377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最后登录
- 2007-11-9
- 积分
- 838
- 精华
- 1
- 主题
- 377
- 帖子
- 1312
|
沙发
发表于 2006-6-5 10:5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台湾首富的“用人之道”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f% l5 A; h" J1 I% y2 C
5 b; y4 r) ?4 F* w; A/ I2 k7 K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 i$ _* x* k2 G: Q# M& q( w! _& M% v8 P- a, a% U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5 l0 r1 Q( @2 I5 D f% F# \ Q
' F4 |5 m c* t# @7 s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6 ~# K5 T$ U. L5 V; d
& j$ z/ X+ {1 s F- k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x O0 C5 o: H( i2 T: C
- V* {5 e0 n7 f; X+ Y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 v. k8 g* Y' f8 P( A: s/ C3 ]
9 U n4 O0 o/ D! u* [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 o; w1 t( J j, k; b! y1 w) ~( U2 Q- D0 d$ x+ V" @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M/ P+ C$ }7 C7 M
) q1 ]% s* i4 k+ F9 f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 E, Y) p6 k/ x! C! E" `: I( W0 ^# r* O- B9 Z! U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K0 _& Z* X; Y# g4 s* W7 I
# F* ~+ }" H; }8 C3 ^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U- t; p, M! ~ |; y
( L4 r: N0 F( W5 x9 n9 x% h9 [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R) b# f- S4 m6 S( q1 O& w" T
7 w* J2 Z! D9 `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2 @7 k' V' s: V6 n. Z
" g$ W9 w/ ]/ b- |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E' | B, o, p( I9 M {) u0 Q7 `4 \2 r& _' W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0 p$ g/ Q* y. R) t0 N2 p
, p$ U" ` ~. Q0 k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H. N+ ^( h m4 x$ T2 N- n7 n! z
6 `4 U+ ~* E2 O; v, D: K& b
△知人善用,郭台铭创造了鸿海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