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威望
- 0
- 金钱
- 1787
- 贡献
- 162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194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11
- 主题
- 436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积分
- 1949
- 精华
- 1
- 主题
- 436
- 帖子
- 1011
|
童大焕中国日记http://tdh318.blog.sohu.com/
大焕按:昨天傍晚,东方早报、新京报不约而同地约我写有关高校卖文凭的社论,因为先答应了东早,所以没法儿再答应新京。这样的“同题约稿”在我多年的评论生涯中并不多见。早晨起来,发现新京的社论改了,是关于住房公积金的,评论版上也没再见有关高校卖文凭的,不知何故。但北京青年报的“今日社评”却是关于高校卖文凭的,作者是北青评论员李星文,标题是《又见“克来登大学”卖文凭》。三家大报,同关注一题,也算罕见了。也许这有助于评论作者如何认识“选题”。故此作个小小“备忘”。
下面是我的文章原稿和见报稿。见报稿在标题和内文上都由编辑作了修改。另外,只要不改变我的原意,我不反对编辑对文章本身做编辑处理。因为众所周知,各媒体的“尺度”将直接影响文章的“自由度”。这是时下的“中国国情”。
原稿:高校自主办学才能扼制假文凭
童大焕
从表面上来看,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严厉的高考制度、高校准入及办学制度、文凭认证制度,因为这三个方面都牢牢掌握在国家,确切地说是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高校能不能办、开什么专业、颁发什么文凭,乃至于招生用什么考卷和标准,几乎全部都由教育部说了算。
这么严厉的制度,应该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培养出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也应该最少舞弊和腐败现象才是。然而,真正的事实可能与管制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这两天,媒体热议的事件有:《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郑州招聘上,3万大学生将位于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的两扇玻璃门轰然挤倒,电梯也被挤变形。省教育厅提供的数字显示,此次大会只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
另一则消息来自《?望东方周刊》:全国数所高校涉嫌贩卖文凭丑闻,只需一万到两万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大学文凭,这个文凭还可以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查到!主要是成人高考的业余、函授、脱产的毕业证、学位证。也有全脱产的毕业证,一般一个月可以办好。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年甚一年的社会热点,招生腐败、文凭丑闻也不是今日才有的现象,其中曝露出来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教育积弊之一种。没有人统计过我们这个社会上到底有多少“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在招摇过市,但也许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大陆恐怕是世界上假文凭最多的地方,看看大街小巷泛滥成灾的“办证”广告就可见一斑。媒体时不时披露某地某机关50%甚至70%的干部都持有假文凭什么的,这类事情并不鲜见。而那些“真的假文凭”即文凭是真的,正正规规从大学办出来的,文凭里却没有持证者的真才实学的那一类,更是无法统计。各大学包括各名牌大学几乎不受控制的成人教育和在职学历学位班,是这方面的主流;至于眼下某些官员的简历,清一色的“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文凭,它们就更不会“来历不明”了。有人曾乐观地估计,教育部的网上文凭认证可以成为杜绝假文凭的利器,但它杜绝得了类似“真的假文凭”吗?
在西方许多国家,使用假文凭不仅是一种耻辱,而且是一种罪恶,一旦某官员被揭露使用假文凭,轻则丢官下岗(那几乎是必然的),重则刑法侍候。我们这边最重的惩罚是自查和收缴,原来是什么官(包括通过利用假文凭升官)还是什么官。这就使得假文凭使用起来无任何风险,而贫寒学子十年寒窗倾家荡产读来的真文凭往往英雄无用武之地。莘莘学子的“公务员”报考热已以到了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地步,公开招聘一个公职人员的社会平均成本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2.6万元!但另一方面,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人却可以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畅通无阻地直取公务员职位(当然,也可以在事前或事后同样轻松地获取正规大学的“真的假文凭”)。
2006年11月15日《新京报》报道了一则消息:10月25日,山东齐河县警方侦破一起案件:,今年以来有33人通过假冒的县委书记签名,进入该县各个党政机关。经查证,只有小学文化的无业游民时国祺,雇用他人仿冒县委书记的签名,不仅把自己和妻子“安排”进了审计局和劳动局,还收取他人钱财将多人“安排”至党政机关。人们不禁会问:持假签名者33人,被查了,持真签名又如何?山东齐河县如此,全国其他两千多个县、几百个地区、几十个省,遵循的也都是一样的程序、一样的规定。谁能肯定他们就一定“例外”呢?
事实证明,在教育垄断的基本格局之下,没有哪所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会珍惜自己的文凭,滥发文凭甚至文凭买卖或变相买卖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做法。买卖双方都凭此衣食无忧,因为“别无分店”。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含辛茹苦教学,甚至因为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二等公民”的身份而不得不加倍努力地教与学,多少也可算有些真才实学,但学校却往往没有颁发文凭的“资格”。最近频频发生的民办高校退学甚至冲突事件,原因都和毕业证有关??临到毕业了,学生发现学校发的毕业证书不被“国家和社会”所承认,“不是教育部认可的文凭”。
看来,要想扼制假文凭泛滥,最好的办法只有开放文凭,引入市场竞争。文凭不必教育部认可和审批,高校自主办学、自行颁发!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办大学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惟有老老实实珍惜自己的羽毛;而那些名牌高校因为有无数自由的后来者虎视眈眈,也就不敢高枕无忧地躺在病床上吃老本抽鸦片!
2006-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