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5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中国人才培养失衡 中职就业形势强于大学生

[复制链接]

1626

主题

7

听众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2-12-17
最后登录
2012-5-1
积分
86561
精华
1
主题
1626
帖子
7201

中人网雪山杯(2002-2009) 论坛群英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5 20:0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U]中国人才培养失衡 中职就业形势强于大学生[/U] 2006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天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大家心知肚明,无法当期就业不过是失业的一个美好说法而已。 [B]根据经济学基本常识,与高速经济发展向同步的,大学生应该供不应求才对,为什么反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与大学生就业难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专、高职、职高学生的就业却相当吃香,据报道,中等职高生就业率达92%。[/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真的是大学教育过剩了吗? [B]社会人才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B] 6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中专职高学生供不应求,其实就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社会人才结构失衡。 失业与就业,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各类人才供求的表现。当“供不应求”时,就会出现人才抢手的现象;当“供大于求”时,社会就会存在失业现象,当“供远大于求”时,失业现象就更为明显。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4万人。 人才结构失衡,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上,从当前存在的很大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也能够得到佐证。很多原本仅需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时必然会同时关心两个要素:一是劳动力的成本:二是劳动力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通过追求劳动力的成本收益最大化就能够保证利润实现最大化。促使企业倾向于雇佣高质量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就是高质量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于低质量工人的成本收益率。只要高质量劳动力与低质量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之比小于他们之间的产量之比,企业就可能会采取“人才高消费”战略。现在大学生就业找1000元的工作,职高生也是1000元的工作,也就是说,多投资了4年的光阴和大量资金的大学生,如果在市场上的价格(薪资)和职高学生一样,企业为什么不选用接受了更多教育的大学生呢? 另一方面,尽管中职人才就业受到企业人才高消费的影响,被大学生抢占了部分工作岗位,但目前其就业形势仍大大强于大学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我国人才结构的失衡的严重性。 [B]中国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B] 通常而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呈金字塔形状的。通俗的说,就是对初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中级人才,对中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高级人才。如果人才结构不合理,那么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就业不均衡现象:部分难就业,部分极抢手。 在一般的比较分析中,接受不同级别教育人的数量大致可以代表各级人才的数量,即教育人才结构大致可以代表社会人才供给结构。 我国目前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处于刚刚进入增长阶段的过程中。从教育情况来看,已经呈现出较大的结构失衡现象。 以四川为例,根据四川省相关统计部门数据,四川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4万人扩张到2004年的10万人,年均增幅达56.5%,与此相对应的是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数一直徘徊在7.5万,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却从2000年的6万人降到2004年的4.5万人。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中职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约66%)其学习目的是考大学。也就是说,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学生仅占1/3,即实际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人才数量仅有2.5万人。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655.66万人,高等教育招生504.46万人。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意愿就业比例,中职人才供给数量仍远远低于大学生人才供给数量。 教育失衡导致了人才供给失衡,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 [B]下见续[/B]

1626

主题

7

听众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2-12-17
最后登录
2012-5-1
积分
86561
精华
1
主题
1626
帖子
7201

中人网雪山杯(2002-2009) 论坛群英谱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5 20: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续1(正文)

[B]传统成才观是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B] 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处于大致增长阶段人才结构相比较,我国的人才失衡情况尤为突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课题组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的实地调研,并在全国40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我国高技能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却十分明显:高技能人才总数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高级工达35%以上。 根据国外经验,处于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加强中职人才教育,加强中职教育投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德国、瑞士、日本等国也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政策,培养了大批适合社会需求的中职人才。他们在增长阶段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类似我国的这种就业严重冷热不均的现象:本科、硕士成堆,钳工、技工难求,“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 一方面中职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人们却不愿意去读中职。大学生就业难,但甚至是读中职的学生,也有大半是将中职作为一个考大学的跳板。在当前毕业后实际收入差不多,而读大学还要多付出资金和时间的成本,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传统习惯中对“成才”的认识——高学历密切相关。2006年,海南省省职业教育调查队做了一个调查,在向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发放的2568份调查问卷统计中,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人才的不到36%。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只有送子女读高中上大学,当国家公务员或当企业白领才算是人才,否则就是“读书无用”。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06年初做了一个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中职是大多数人迫不得已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高是人们选择中职教育的最主要原因。 这给社会造成的认识就是,读中职的人是一批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对于看重“面子”的国人来说,读中职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他们的心里,仍然希望中职能够起到部分“普高”教育的结果,超过60%的公众中职毕业后的首选是高考,其不仅是希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家长还存在一定的挽回一些“面子”的想法。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长期存在着的重学轻技的传统。 在传统观念中,技术工人即便是再高级,仍然不过是个“工人”,而不是“干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中国仍然根深蒂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等于成才的观念仍牢不可破。 有关部门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结果显示,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四川省总工会不久前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也显示,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不愿意当工人”。在上海一些地方,一些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进职业性学校,只不过是把职业学校当作孩子临时找不到工作时的“托儿所”。 高学历才是成才这一传统成才观,不仅在老百姓心中,各级政府的表现也不断强化着这一概念。 全社会对中职人才存在偏见,也可以从国家和各地公务员的招考要求中略窥一斑。几乎所有的公务员招考,不论其岗位如何,工作内容是什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有的要求“研究生以上”;中职学生根本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在无形中印证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格言。 从政府来看,长期以来,升高中、上大学成了不少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被视为无足轻重。高考时,全社会关注,电视报道,警车开道;录取后,高考状元等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这无形中加强和印证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等于成才的认识。 从国家投入来看,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也发布了不少文件,温家宝总理也表示中央十一五期间将投100亿支持职教。但从总体来看,而相比高等教育,国家在中职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不足。根据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减小,每年的增加额只有区区几个亿。中职成为小学以上各学级中投入总量最小、比重最低、增长最慢的学级。2002年生均国家投入只有2021元。对技工学校的投入更少,153万在校学生中,只有1/3的学生享受国家投入。 从地方教育资金投入来看,根据海南省的调查,近几年来,有的市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有的市县把上级部门投入的职教资金转给普教;有的市县在职业学校暂时遇到招生困难时把职校改为普通教育学校;有的市县没有把职业学校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甚至没有把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列入升学计划。 [B]下见续2[/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6

主题

7

听众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2-12-17
最后登录
2012-5-1
积分
86561
精华
1
主题
1626
帖子
7201

中人网雪山杯(2002-2009) 论坛群英谱

板凳
发表于 2006-11-25 20:0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续2(次文)

[B]思考与建议[/B] 我们可以发现,就业冷热不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背后,实质上体现的是我国人才结构发展的不均衡。人才结构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结构不均衡的程度如此严重,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成才观对人们思维的束缚。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从昔日的单纯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而社会上尚未能够扭转认识,仍是传统人才观占主导地位,把学历等同于人才,单一化、狭隘化了成才的途径。 为促进人才结构均衡发展,根本上的,必须打破传统成才观对人们的束缚,树立新的基于能力的成才观,即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才人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观。 打造新的基于能力的成才观,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加强宣传,建立多元化的成才价值体系,强调“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带头转变观念,为社会做出榜样。以公务员招考为例,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即使这样,政府机关对用人的选择并不追求高学历,而是更为讲究实效,更加注重人的能力。英国前首相梅杰只有初中学历,但英国选民并没有因为他学历低就拒选他当首相。2005年美国18岁的“少年市长”迈克尔·塞申斯在密歇根州希尔斯代尔市市长选举中,击败时任市长的道格拉斯·英格斯,当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市长,这在学历门槛存在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全社会建立了新的,能力本位的成才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才能解决就业的冷热不均。 [B]参考文献:[/B]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朱丽英,大学生就业难,政府的职责在哪里[J],《中国科技信息》,2006,1 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2 吴蔚,记者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J],《教育与职业》,2006,7 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6,4 任杨,试论我国人才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J],《人才开发》,2005.6 谢茂拾,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发改委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33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7-24
最后登录
2009-6-15
积分
33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28
地板
发表于 2007-8-4 21:50: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中国人才培养失衡 中职就业形势强于大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真是苦,辛苦上了大学却没有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