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注册时间
- 2012-2-8
- 威望
- 0
- 金钱
- 45
- 贡献
- 13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5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9
- 主题
- 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2-2-8
-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积分
- 58
- 精华
- 0
- 主题
- 9
- 帖子
- 9
|
从事培训工作的时间越长,听了众多的培训课程,内训的,外训的,还有视频的,也给公司内部和外部单位策划、组织、实施了不少的培训项目,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越来越感觉,一个成功的培训师,要真正达成培训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培”而非“训”。
) _, a& s8 F0 l
$ i& h. J# i7 Z. T) e9 M培训,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简化理解,包括“培”和“训”两方面,而在很多人心目中,培训的重点在于“训”,也即是教授学员新知识,训练其掌握新技能,以便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有更优的表现,更大的提高。但,看过许许多多培训师培训课程,在课后的评价考核中,表面上看满意度都是不低,但当培训老师走后,再与其深入交谈后,很多时候得到的信息却是效果了了,总结起来,大多包括如下几种:/ I# K: n& H% @7 h: j( f
/ u* Y4 P3 d, A9 R: h' P
1、培训部门课前培训需求调查做得不够,培训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真实需求不符;/ m& d" f7 L1 A1 w3 d( o: U
- S9 _1 L1 y0 Q1 P! j0 V
2、培训部门与培训师沟通不够,没有对培训内容严格把关,培训课程内容太泛泛,学员实际所需相差太远;
% ~3 h; _6 T- ~0 l) C) o8 j# Y$ ^0 g( c) o6 T4 |
3、培训师对接受培训的学员和企业实际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收集信息不够,却又对自身课程太过盲目自信;1 v* z- J# k& c5 f
+ B6 P, F* M9 g4 j) C! |4、培训课程案例缺乏可借鉴性,让学员失去联想,吸收效果差;
7 G {4 Z* c, |! F& c+ v
8 [( x: ]1 U% Z6 w; q5、培训师(培训机构)缺乏训后真正的效果跟踪和问题解答,失去诊断性培训最佳良机;4 L4 s5 _% Z7 X' {
t& I8 B4 Q* ?/ l/ d0 X……
$ n% J. `& {/ z# d3 O$ a: `8 m
( c, i, f+ y; W" b- H$ Z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原因,使得在培训中培训师的讲授,处于自弹自唱,自我陶醉状态,而受训学员的听课敷衍了事,身未动而心已远了。如此,在实际培训整个过程,让培训的前期准备、培训过程的严格管控以及训后的考核,效果都多大降低,这种缺乏“培”的“训”,演变成学员眼中的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了。
9 W9 i. a6 v3 q0 j+ P2 R" Z- I: a: D, u# d" z
培训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需求的人,而只有满足其需求的培训才是好的培训,这样说来,培训最终效果的达成重点在于“培”而非“训”,训只是一种方式,缺乏的“培”这个前提的“训”是强硬的、填鸭式的,犹如空中楼阁的讲授。这里所说的“培”,其内涵是“培养”。
6 a& V& k6 ^# `7 Q6 B! c" F" s8 \- o% T: R1 X9 x
综合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O7 N& ?, t% ?+ X8 C
& p1 w) C$ |/ Y1、培训师与受训的企业关系的“培养”
) j3 p# R: R$ x2 }; i& d1 x* W' b" t8 |: S8 H& ^
与受训的企业关系“培养”,重点在于对企业整个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业务板块、人员构成有所掌握,这可以在与培训部门前期接触、沟通过程和通过企业网站、刊物等途径加以了解。此外还要对企业所属行业特征、国家相关政策信息有所掌握,如此在于企业沟通或讲述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举外行的例子。
7 B4 q) }# X! S: Z. v* @ N/ f4 { i u1 E8 n& z: `. s3 r
2、培训师与培训部门的关系“培养”1 G* H i. z- y, N# R, T, o
/ `) @' P6 ?& w. X8 u4 d: v! N也就是要培训师在培训组织实施前的策划阶段,与培训部门真正梳理好培训的相关细节,包括培训方向、预期效果、受训学员需求分析(可协助培训部门实施),与培训部门真正沟通好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任务分工,做到各负其责,避免那种培训部门召集学员后,完全放手外部培训师的放手训练,越是效果好的培训,越是培训部门和培训师双方密切配合的结果。* B) o7 K$ {- J, w+ [# C
7 d1 C# Q1 b. E; k& S3、培训师与受训学员的关系“培养”
& m1 K, E3 @) g1 F1 N
3 q+ { m, V+ q5 o培训师课程最终面对的是学员,以学员为中心,以培训师为主导,以培训课程为纽带,是培训课程取得好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培训师与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对于培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做好调查,有时为了真正掌握学员的培训需求,除了培训部门外,还需要培训师与受训学员,甚至是受训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的面谈,才能切实掌握其需求。这样,在课程准备时,真正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来组织课程架构,安排适合的案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沟通,从而避免课程内容泛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员特征,包括年龄、职位、性别、从事工作性质,采用何时的方式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真正打开学员的心门,走进学员心中,只有与学员“培养”出了在课程之外的和谐,才能让学员真正走近和走进课程。
2 _% f6 x5 I* J* M7 T" \; e/ v* H" N5 u. p: c
此外,更重要也是很多培训师做得不够的地方,那便是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外部培训师一般课程讲完,培训工作便告一段落,收钱走人,将培训的后续跟踪工作,交给培训部门来实施,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是因为培训部门一般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二是因为培训部门作为培训工作组织者,缺乏培训师对所讲课程重点的有效把握,对于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诊断式的及时发现和解决能力,因此,处于为学员负责的角度,训后的后续跟踪,需要培训师与培训部门配合完成,培训部门可以承担问题发现者的角色,培训师承担问题诊断和解答者的角色,如此,才能让培训不再只是停留在“训”,而是培训工作整体的关系“培养”,以此来推动培训需求准确性和培训效果高满意率,这对企业、学员、培训部门、培训师、培训机构来说,是“多赢”的事情。$ {4 R( H/ m7 [1 F" i: S, K
( Q h" z& D, Y- G3 i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