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随江湖依旧 于 2012-8-31 21:21 编辑 , p+ J( {% H( M% S+ c+ j E
) i; e/ Z7 J, B9 x3 X周恩来坦承自己理家可以但不是帅才 5 R( B* ], E: H7 x+ M2 g) c3 s
本文摘自《走近周恩来》,权延赤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 R) @5 Y8 h: F0 o6 X1 h# O
% n& n- I; A( n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 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 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 S3 ^: B2 L; G7 A7 e$ z3 G
4 t# J' H$ s- J! d我们如何理解领袖群中这样一致的看法?或许薄一波的回忆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作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所以全会期间,周恩来曾与中财委的薄一波聊天,谈论稳定物价等问题。
/ p& ~5 J8 B9 Y* t; x
* ]$ @( y4 y1 P9 A7 p话一聊开,内容渐渐广泛。周恩来想到什么事,带着思考的神情问:“一波同志,你在晋冀鲁豫同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
' e2 k8 q8 E8 `9 ?6 x) `6 x6 x' N4 R" o0 x$ c- P! p$ f. S7 o \
薄一波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
2 ]0 B$ z2 n0 V c, I- h4 T, y: R! r2 C
周恩来笑着摇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问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怎么看?” 薄一波恢谐、幽默,聪明地反问道:“总理,您是老领导了,又跟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 “好啊,”周恩来爽朗笑道:“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薄一波也笑:“不是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吗?我这叫解问题还需提问人嘛。” + w5 _1 l" V9 B& K
# F u( ]2 G& s& K/ h+ z9 r' U8 K* f周恩来敛去笑容,思考着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 薄一波连连点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1 T" I( M# h+ r# s
/ S, }3 j5 P: ^. I
周恩来仍然是一副凝重的思考神色:“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不待薄一波回答出他的所选,周恩来已经沉思着继续讲下去:“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吧……” 9 O' R/ u- ~) n) V# {
9 v8 g) Q' z) ~无疑,总理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乐于承认。他确实做不到举重若轻。他的外事秘书陈浩,见他三更未眠,五更又起,日理万机,辛劳过度,曾忍不住劝说:“总理,有些事你不要管得太细;又管这又管那的,一个人的精力哪顾得上那么多呀?”
' U/ F. t2 J6 _6 d ?7 E
* C1 z1 ]% `( s7 p周恩来忽地从办公桌后立起身,真生气了。他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扇动着大声问:“你看看,这事我不管行吗?” 总理扔下这份文件,又抓起另一叠文件:“你说,这些事我不管行吗?” 接着,他又拍拍第三叠文件:“这几件不管也不行!” 他疲惫而又委屈地叹口气:“别人不知道,你们还不知道吗?总是这样来说我!” 事无巨细,总理拿起就不肯放,放不下。 有些人喜欢用“日理万机”搞歌颂,见了领袖人物就说“百忙”,就说“日理万机”。 用滥了,根本不准确。 + {/ e8 k5 l' U1 \& g i" d8 {, E
* Z- X' o; Z3 s
日理万机只能是“宰相”。为“帅”者只能举重若轻,以这种气势胆魄去作战略决策和决断重大事件;只有举轻若重才会出现日理万机。这不是基本常识吗? 总理对各省市各部委领导爱讲一句话:“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直接给我办公室打电话。” 总理对他的秘书们也爱讲一句话:“你们有事一定要报告,不要怕我忙么,我不怕忙,我能忙过来。” - H) }) Q& R. b x: j$ b
# T/ `7 [5 o8 a, u
一位秘书对我讲,他见周恩来忙得两天没合眼,忍不住说:“总理,首长里面就数你忙了,这些材料可以送给小平同志去看么……” 周恩来往太阳穴上抹抹清凉油,继续批阅,一边轻声说:“我是总理。这些具体事我多干一些,他可以去管点更大的事,多想想决策上的事。”
$ Q1 Q6 F U; s/ Q4 v6 x1 L) f+ j) q
总理讲这个话的时间是国家进入困难时期那一年,说明他那时就肯定了小平同志举重若轻的帅才。 有些事是那些部长、司局长都不屑一顾的琐事、小事,周恩来不但乐于管,而且管得仔细认真。毛泽东在听到几件这类事后,曾对许多人感慨:“还是我们的总理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 ! Z/ z/ w7 b8 [0 R, f a
* ^% ?7 ]# i6 ?8 @0 V0 p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曾对毛泽东说:“我真羡慕你有个周总理,我们就缺一个周总理。” 尼克松与周恩来接触算不上多,却在一面之后即对周恩来的“举轻若重”大发感慨: 周恩来也具有另一种罕见的本事:他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观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经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我以为他是去休息室。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亲自去关照人们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第二天,路上洁净得如同不曾下过雪似的。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3 s/ Y; `$ j7 p: Z Q
3 i# |6 Q9 O9 o# d6 _
我还发现,在机场欢迎我们的仪仗队是周恩来亲自挑选的。这些士兵身体健康、魁梧,穿着整洁。周本人还亲自为乐队挑选了在晚宴上为我们演奏的乐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过我的背景情况(事实上正是如此),因为他选择的许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欢的,包括在我的就职仪式上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利加》。在结束这次旅行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告诉我:有一次,在他与周恩来会谈之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妇女,递给周恩来一份报纸清样请他过目。这是周为第二天报纸编排的头版。 : f2 c. W, } Z+ f5 [
& i" I5 ~, _# t4 [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一棵树,但也能够看到森林。 毫无疑问,当我们赞颂周恩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周密细致,扎实稳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联想到诸葛亮,但我相信不会有人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兼具“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两种优秀品格。但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必须兼有这两种优秀人才。 5 ~" \# u- j, W, J) T Q* b
! A& O: F& \% R% B" E/ A: W曾有一位老干部不解地对我说:“哎呀,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下手,就真敢放手不管交别人管。”曾有更多的老干部跟我谈起他们接触邓小平所目睹他“举重若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故事。 其实,这正是帅才所必备的优秀品格。若无这种大气势,他怎么可能成为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巨人? 7 g: w, ?* o: p3 F/ U: k
- e: `5 L$ l( l9 n' i我还要说的一点是:周恩来的伟大高尚决不在于他是否是帅才,而在于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和业绩?
% G! p% ^1 R0 d. Q# ]$ ^& l. J8 v% W" Q- `
当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以大手笔感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时,周恩来却在这条路上丢开秦皇汉武不看,只看了张良庙和武侯祠。 : A T9 U( |) k2 G4 ^/ Q
7 ^! _7 i: g% ^3 H/ Y当毛泽东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谈判,津津有味地读着彼得大帝和拿破仑时,斯大林着急地说:“你不行,这些具体事你谈不清,你叫周恩来来谈”…… 我创作中的书,正是要由此谈起。不过,谈话者将不再是我,而是跟随总理几十年的何树英同志。
% \' @& y' I8 ^) `/ X3 W% v2 V' ]8 `8 I. [4 z, w( Q6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