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9-23
- 注册时间
- 2008-8-8
- 威望
- 0
- 金钱
- 179
- 贡献
- 3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1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903
- 主题
- 524
- 精华
- 3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8-8
- 最后登录
- 2009-9-23
- 积分
- 213
- 精华
- 3
- 主题
- 524
- 帖子
- 903
|
[color=black][size=3][size=4][b]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b][/size]
[/size]
[img=602,219]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1/10/21/11b81eb7f3f.jpg[/img]
[size=3] [/size][size=3][b][font=宋体]博弈论[/font](Game Theory)[/b][font=宋体],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font][/size]
[size=3]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size]
[size=3]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
[/size]
[size=3] 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1913)、波雷尔(Borel,1921)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 1928),后来由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4,1947)首次对其系统化和形式化(参照Myerson,1991)。随后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50, 1951)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size]
[size=3] [b]当代博弈论的“三大家”和“四君子”[/b]
[/size]
[size=3][color=#00ff][/color][/size][size=3] "三大家" 包括[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7%BA%A6%E7%BF%B0%C2%B7%E7%A6%8F%E5%B8%83%E6%96%AF%C2%B7%E7%BA%B3%E4%BB%80][size=2]约翰·福布斯·纳什[/size][/url]、[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7%BA%A6%E7%BF%B0%C2%B7C%C2%B7%E6%B5%B7%E8%90%A8%E5%B0%BC][size=2]约翰·C·海萨尼[/size][/url]以及[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8%8E%B1%E5%9B%A0%E5%93%88%E5%BE%B7%C2%B7%E6%B3%BD%E5%B0%94%E8%85%BE][size=2]莱因哈德·泽尔腾[/size][/url]。这三人同时因为他们对博弈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1994年的[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7%91%9E%E5%85%B8%E9%93%B6%E8%A1%8C%E7%BB%8F%E6%B5%8E%E5%AD%A6%E5%A5%96][size=2]瑞典银行经济学奖[/size][/url](也称[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8%AF%BA%E8%B4%9D%E5%B0%94%E7%BB%8F%E6%B5%8E%E5%AD%A6%E5%A5%96][size=2]诺贝尔经济学奖[/size][/url])。
[/size]
[size=3]
[/size][size=3][color=#000]"[/color][/size][size=3][color=#000]四君子" 包括[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J%C2%B7%E5%A5%A5%E6%9B%BC][size=2]罗伯特·J·奥曼[/size][/url]、[url=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8%82%AF%C2%B7%E5%AE%BE%E6%91%A9%E5%B0%94&action=edit][size=2]肯·宾摩尔[/size][/url]、[url=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6%88%B4%E7%BB%B4%C2%B7%E5%85%8B%E7%91%9E%E6%99%AE%E6%96%AF&action=edit][size=2]戴维·克瑞普斯[/size][/url]以及[url=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9%98%BF%E9%87%8C%E5%B0%94%C2%B7%E9%B2%81%E5%AE%BE%E6%96%AF%E5%9D%A6&action=edit][size=2]阿里尔·鲁宾斯坦[/size][/url]。[/color][/size]
[size=3]
[/size][size=3]囚徒困境悖论[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5%9B%9A%E5%BE%92%E5%9B%B0%E5%A2%83%E6%82%96%E8%AE%BA]
[/url](Prisoner's dilemma)[/size]
[img]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1/10/9/11b81ccf66f.jpg[/img]
[size=3]博弈论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5%9B%9A%E5%BE%92%E5%9B%B0%E5%A2%83%E6%82%96%E8%AE%BA]
[/url](Prisoner's dilemma)。 [/size]
[size=3]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size]
[size=3]
[/size]
[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1950[/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size][/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size][/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 警方逮捕A、B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size][/font][/size][/align][list][size=3][font=宋体][size=12pt][color=#3f3f3f]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20年。
[/color][/size][/font][/size][size=3][font=宋体][size=12pt][color=#3f3f3f]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一年。
[/color][/size][/font][/size][*][size=3][font=宋体][size=12pt][color=#3f3f3f]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5年。
[/color][/size][/font][/size][/list][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用图表概述如下:[/size][/font][/size][/align][img]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1/10/26/11b81d92f12.jpg[/img]
[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size][/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size][/font][/size][/align][list][size=3][font=宋体][size=12pt][color=#3f3f3f]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color][/size][/font][/size][*][size=3][font=宋体][size=12pt][color=#3f3f3f]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color][/size][/font][/size][/list][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size][/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2pt]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 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size][/font][/size][/align][size=3][color=#00ff](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7%A6%8F%E5%88%A9]
[/url];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url=http://wiki.mbalib.com/wiki/%E8%B5%84%E6%BA%90%E9%85%8D%E7%BD%AE]
[/url]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color]
[/size]
[/col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