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8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决恩怨之道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

听众

13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8-9-24
最后登录
2008-9-24
积分
133
精华
0
主题
19
帖子
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0:5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与人之间,或许有不兴戴天之仇,或许有涌泉相报之恩,但在办公室里,恩也好,仇也罢,一般都不至于达到那种极端的地步。毕竟都是同事,都在为着同一家单位而效力,感恩图报的事当然能皆大双喜。只是一旦过分计较起仇怨采,同事也就再也不能共同做事了。   事实上,工作中的矛盾只要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地,总是可以化解的。因为虽说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组织谋生,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为好。不过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度量。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清)张英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同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有些小矛盾而发生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够"委屈求全"、豁达忍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维持和谐的气氛。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只会使大家都得不偿失。当然,能够忍让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坚韧品质的人。   陈毅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曾经被自己的同志当作投降了国民党的叛徒,捆绑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还差点被枪毙。但误会消除后,陈毅不但毫不动怒,还安慰捆绑他的同志,这种豁达宽容,是一种不计个人恩怨荣辱的宽广胸怀,是值得敬佩的美德。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深明大义的忍让,遇事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往往能从顾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   当然,还是要分清忍让与怯懦的区别,对于那些消极现象,对不良社会风气,对横行霸道的坏人坏事,都不能忍让,而要据理力争,甚至去勇敢地斗争,因为这时候的忍让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而你自己的举动在别人看来也是懦弱无力之举。   同事相处要有忍让谦和的性格,以克制和忍让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但是过多的忍让,送来顺受,过于软弱,也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现。假如别人蛮不讲理地干涉或是欺压你的生活,你还是一味地忍让,那就不是豁达,而是怯懦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应该既要有度量,也要有骨气,该忍让的时候要忍让,而遇到邪恶的东西,则要坚决地与之斗争。   这才不失豁达大度的真谛。 "爱你的仇人"   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 莎士比亚   在美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陷害比林肯多了。但是根据传记中记载,林肯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如果有什么任务待做,他也会想到他的敌人可以做得象别人一样好。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是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象他会派他的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于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评或是羞辱过他--比方像麦克里兰•爱德华•史丹顿和蔡斯。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废黜。"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美国《生活》杂志曾经报道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阐述了报复是怎样伤害一个人的健康:"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难怪连耶稣都告诫人们要"爱你的仇人"。看来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也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他是在教导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它的疾病。   虽说林肯的一番以德报怨绝非是出于对个人健康的考虑,但他这种对仇人特殊的爱不仅没有使他被人嘲笑作软弱可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拥戴,包括那些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对手和敌人,也更加因此彪炳青史。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举动。   从这一个角度来讲,戴尔•卡耐基的恩怨理论则绝对是真理。他认为一即使我们实在难以去爱一个仇人和对手,但却总不能不去爱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外表。因为要是我们的仇家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当然,谁也不愿意恨来报去,结果是这样。   对于每天都付出八小时的时间呆在其中的办公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有人形容它为"人间地狱",有人则视它为实现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的缩影,一切奸诈欺哄,互相倾轧,在办公室里司空见惯。就以与同事之关系来说,如果你要认真地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害、同事犯错连累他人、受人冷言讥讽等等,有人不便即时发作,便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不单无法损害对方分毫,更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自食其果。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能够忍让一点,日后你有什么行为差错,同事也不会做得太过分,迫你走向绝境。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豁达的情操呢,让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如:对方的优点,你在集体里所奠定的成就等。当你的报复或负面的思想产生时,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就想想卡耐基的忠告吧!   许多游客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加拿大杰斯帕国家公园里,仰望那座可算是西方最美丽的山,这座山以伊笛丝•卡薇尔的名字命名,纪念那个在1915年10月12日像圣人一样慷慨赴死--被德军行刑队枪毙的护士。她犯了什么罪呢?因为她在比利时的家里收容和看护了很多受伤的法国、英国士兵,还协助他们逃到荷兰。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国教士走进军人监狱--她的牢房里,为她做临终祈祷时候,伊笛丝•卡薇尔说了两句话,后来刻在纪念碑上。4年之后,她的遗体转送到英国,在西敏寺大教堂举行安葬大典,到国立肖像画廊对面去看伊笛丝•卡薇尔的那座雕像的人仍络绎不绝,人们总忘不了朗读她这两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光是爱国还不够,我一定不能对任何人有敌意和怨恨。" 让一步海阔天空   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 —— 民间谚语   青年员工小乔由于在调科时只给主任送了礼而没有踏副主任的家门半步,所以从他上班那天起,就感到副主任不仅对他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跟他说话也总是不理不睬,而且常常在工作中有意为难小乔。   小乔实在忍无可忍,干脆径直去问那位副主任:"我做的究竟有什么不对呢?"答曰:"没有什么不妥。"到了这个地步,小乔只好无言了。   不久小乔经过一番活动,又准备到另一个单位高就,临行前想到在那位副主任手下忍气吞声的这一年多,着实不愤,于是决定也要做回"小人",竟把平日副主任的一些"不法行为"通通向局长报告了一番,然后痛快之极地离去了。不料世界真是很小,新单位的科长竟与过去的那位副主任是莫逆之交,在新科长的印象里,小乔始终是个见风使舵,卑鄙阴险的"小人",时时提防,处处小心,令小乔真是有苦难言,悔不当初。   办公室的战场上也有高深的学问,为一时的小恩小怨斤斤计较,难以释怀必将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而在这时候如果能够让人一步,收收怒心,也许就是另一番境况了,不仅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敬佩,更有可能为日后大事的成就做好了铺垫。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这位将士就是当年调戏庄王爱妾的那人。庄王当年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厚仁爱之心和令人叹服的人情味;他并没有期求回报而却得到回报,这正是他事业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场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别人。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   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总之,同事交往过程中,肚量直接能影响到彼此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众多同事共处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难免,这尤不及,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为一时误解造成。如果我们都能够像古人那样有较大的肚量和长远的眼光,以退让、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恩怨,就不仅有可能赢得时间、缓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为多年后的善报埋下善因,还你一个更为海阔天宽的新局面。 随和不是放弃尊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温文尔雅的回击。 —— 邱吉尔   虽说同事间的矛盾、纠葛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必要过份计较,何况有时还是由于误解造成的,如若死咬不放,未免有失风度和教养,但应该牢记的是:随和并不是放弃尊严,更不是永远都被动挨打,有来无往。   古人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那么,你对我不好,恶语伤人,我也要退让吗?退让是必要的,但退让又必须是有限度的,对一些蛮不讲理的人,如果一味退让,只能纵容坏人而让好人受气。   对蛮不讲理者,要据理力争。楚王存心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人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罗蒙诺索夫出身在一个渔民的家庭,童年时代生活非常贫苦。成名以后,罗豪诺索夫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埋头于研究学问。   有一次,一个专爱讲究衣着但又不学无术而自作聪明的人,看到他的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窟窿挖苦地说:   "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   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罗蒙诺索夫所使用的斗争策略,叫做"以其人之道速治其人之身"。既然让我从狗洞进城,那进的自然就是狗国了;既然把我当作最无能的来使,那么你也就是最无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我何不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也许有人要说,对人要讲真诚,提倡以牙不牙,不是让人以恶抗恶吗?   真诚是需要条件的。真诚者与真诚者肝胆相照,好比两块打火石相撞,迸闪出的是心灵的火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对你习沿,你也应该"刁滑"……   年年岁岁劝善,岁岁年年有恶。以善报恶,不以正义抗邪恶,固然用心很好,然而不免呆憨、幼稚,不足以去恶扬善。"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恶者横行,正因为善者软弱。恶之所以恶,正在于它难以打倒,否则,也就不那么恶了。善者要强有力,要以"恶"对恶,要讲究对付恶的"阴谋"--智慧。如此,恶才会感到善的力量,四处碰壁,四面楚歌,恶便可望逐步被善取而代之了。   何况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升职、加薪的不公正待遇)而积极抗争;有太多的时候又必须与蛮不讲理的上司、同事据理力争;有太多的时候即便"你不犯人,人也要犯你"……那又有什么理由不挺身而起,大喝一声:"随和并不是放弃尊严,不惹事者绝非怕事!" 第9章 看穿同事心   无论同事在工作中可能给你带来怎样的麻烦,但假若你觉得在某一个单位内工作一直不顺心,那么恐怕归根结底很少是别人的错,十有八九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你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更不懂得如何去驾驭并获益于他们。姐果你以为要成功只需要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就可以的适,那你就太过于天真了。事实上,工作中任何一个步骤的推进都不得不连别人也考虑进去,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处理与他们之间的问题。   一位赛车冠军说:"当我的赛车追另外一部车子时,我要先明白驾驶人的缺点。为了要超越他,我必须在后面等一会,看他如何动作。这时侯我不是只落后他两三个车长的距离,也许是五到十个车长的距离,而主部赛程只有20或30英里。我在他后面,等着看事情的演变。有时侯我会对他施加一点压力,看他会受什么影响,然后我又落后一点,让他多一点自信,因为他的安全感会增加一些,也就是他会认为自己开得更快了一些,其实并不是这回事。换句话说,他会弄不清我到底在哪里?他到底占了多少优势?因此他会陷入头脑混乱状态。大多数的人都会在压力下犯错,或者是他认为自己占了优势而稍作松懈。   "假知我到了要超越这个家伙时……我还得等待一会儿,去突破他的防卫,而让自己进入最佳应置。这时候就得全靠经验了,你得非常冷静和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时候你得有慢速时的一切判断能力,但当时车速是达到极致的。你得忘了速度因素,忘了你所要竞争的事物,忘了速度、跑道、车子和真他的赛车手。你忘了速度,这样可以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开到最有利的超越位置,以防止别人的阻挡。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样超车很危险,但我这样不仅可以超越前面的车子,他还会感到莫名其妙。   "我欺骗了他,他再也追不上了。假如我要超越一部左手开车的人,我就从他左边超越过去,而且我就只领先他一点点,很少的一点。虽然只有一英尺,但他绝对追不上采,因为在转变处只有这一条车道。其他的地方都已被轮胎压得一片泥泞,容易打滑。假若他想进入同条车道时,我就轻易占住转弯处,他怎样也超越不了我。当然,他可能尽量要超越我,但我早就观察出他不是那种赛车手,他不会冒我所敢冒的险。"   除非你能透彻地了解对手,别指望欺敌战术能够生效。   这位冠军的成功是当之无愧地,因为他完全看穿了对手的心,从兵法上讲,便已是争取到了百战不殆的绝对优势。这种人往往是最难击败的,然而试问又有谁甘愿永远处于被动受敌的劣势呢? 理解下级等于帮助自己   如果我们想让员工心甘情愿的效忠工作,就要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们本来的样子。 —— 盛田昭夫   凯莉夫人是一家著名美容院的老板,最近她正被一个"不争气"的员工的蛮横所困绕着。   格雷丝在美容院里已经干了近3年了,是元老之一,也是技术最全面,干活儿最漂亮的一个美容师--正因为这一点,凯莉夫人才一忍再忍,没舍得"开掉"她。因为至少每天有3分之一的老顾客是冲着格雷丝来的。然而这3年来,格雷丝一直在给凯莉夫人以及美容院惹麻烦,她脾气暴躁,经常摔东西,动不动就与其他同事大吵大闹、甚至动手,并且时时无故得罪服务对象。凯莉夫人对此常常怒不可遏,又无计可施,毕竟再找一个格雷丝这样的好美容师不容易,况且说实话雷丝还有更多的才华没有施展出来。万般无奈,凯莉夫人去请教了一位从事成人教育的老朋友。   朋友听了她的诉苦之后,要求凯莉夫人用纸条写下所有她所知道的格雷丝的情况,比如:她的生活背景,她的需求,她的担忧和烦恼,她在工作及家庭中的失意和挫折,她面临的情境是否也会使我们大多数人不悦?等等信息。   起初凯莉夫人觉得一无所知,细细回忆一番直接和间接地信息后,她吃惊地发现,当她客观地看待格雷丝时,她竟了解有关格雷丝的那么多东西,可以前她却觉得格雷丝简宜是个谜,令人困惑不已,她与格雷丝之间简直永无沟通之日。   然而,当她开始写下一些短句时,她吃惊地发现,她竟知道些答案了:   --格蕾丝被一个她认作姑姑的人抚养大。她也许是也许不是她的妈妈。她对他的父亲一无所知。   --传言格蕾丝的"姑姑"有一串同居的男朋友,其中有些因暴虐而知名。   --格蕾丝住在一幢分宅公寓里,里面住着许多问题家庭。   --格蕾丝患有气管炎,并且经常旷工。   --她在美容院里没有朋友,男孩都不进喜欢她。她对女孩怀有恶意,她们也都回避她。   --周未休息时我常常把格蕾丝留下来加班(这使得她没什么机会和其他的同事交朋友!)   --当我们偶尔给格蕾丝点额外的事儿做时,她也能帮上忙,尽管她需要不时的督促。   --格蕾丝不诚实、不可捉摸、富于攻击性、抽鼻子、不招人喜欢、而且大多时候极为讨厌(如果我是像他那样被抚养大的,我说不定会更糟)。但她也是脆弱的、困惑的、不幸的。她有动人的微笑并且有时带给我令人感动的小礼物(我怀疑她是偷的--这里我又以偏见行事了)。   当讨论她所列举的这些时,凯莉夫人惊愕于没有为格蕾丝做得更多。问题的一部分在于她把自己的职业生活搞得那么困难以至于她难以感受到对她的同情。但是,当她冷静地看待她的情况时,她就清楚地看到,她能做些事情来帮助格蕾丝。具体说,她能够:   1.不再责备格蕾丝的固有禀性。显然她对她的大多数缺点没有责任。   2.尝试与她的亲人接触,了解她生活的更多细节。   3.当她因为气管炎而旷工,不扣发她的薪水。   4.创造机会给她的工作打好分,并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表扬他。   5.不再在周未工作休息时扣留她,给她更多机会与其他人打成一片,劝说其他一些同事来善待她。   6.给她更多机会帮助做美容院的工作,对她的努力给予鼓励(当她做这些工作时,借机与她进行私下的谈话,以便好地了解她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凯莉夫人很现实地知道,她行为上的这些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转变她与格蕾丝之间的关系。但是她确信这是重要的一步。几周以后她发现整个集体的情况大有好转。格蕾丝对这一些善意作出了反应一她的情绪变好了,同时也更合作、更乐于助人了。老板对她的兴趣和友好的关注使她在同事心目中更有地位,因而她变得更受其他人的欢迎,对他们也就不那么有攻击性了。   凯莉夫人认识到,因为在家中受到忽视,格蕾丝极需受到注意,因为她不知道怎样表现才好,所以就一直靠捣乱来赢得注意。她自己曾因为只在她表现不好的时候注意他而把事情搞得更槽。现在她创造机会让她因为表现好而得到注意。   最能给人启迪的是,凯莉夫人承认她对格蕾丝态度的改变使得她更容易忍受她而不感到那么讨厌。更好地理解她意味着她在自己心中可以谅解她所做的某些事情。"我不断告诉自己感谢上帝,我和我们其他人都在这样做"。尽管凯莉夫人认为她不值得过多的称赞,但她承认她现在感到她给予格蕾丝的善待比她今生从其她任何人那里得到的都多,这真令人高兴。   凯莉夫人的经历表明,由于不愿意费心去理解他人,结果我们不但使他们的生活更困难,也使我们自己的生活更糟糕。凯莉夫人是一个细心、敏感的人,但她与格蕾丝之间的冲突使得她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关注她的问题。不是去注意下属何以成为目前这个样子,而只是注意她自己对她所感到的不满与愤怒。由于不能帮助下属,她也就不能帮助她自己。一旦她花费时间来帮助,她就发现自己的管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   要认识到上司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将你的困难与工作挂钩,而不是与上司本人挂钩。 ——《走向男人》   大多数人都声称:他们的工作不顺心,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及大量困难的根源都是在自己的上级那里,而不是在于自己的不忠心亦或被抓住的不足。   也就是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同事、被上级所理解和体谅,却很少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去认识和了解上司们。的确,如果有人获取了地位、职业成功,我们就认为他们没有理由感到不自信,或需要更多的支持、声望和褒奖。而事实上,"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个人的成败本与工作性质无关。公司总裁和看大门的人一样被要求在他们各自岗位上取得成功。一个人是不是成功者,并不应由他的地位而是由他的事业心来决定。   但社会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应该的事往往不是现实。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者,恰恰是由他的地位而不是由他的事业心决定的。作为代价--修改真理的代价--成功者比起其他任何一种人来,更无法随心所欲。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情感,他命中注定要生存在围困他自己的樊篱里。   如今我已经在这个位子上干了6年。我熟知我的工作,熟知我的公司,可我并不认识我的老板。这样正合我意,我也不想认识他。可是几个星期前,他邀请我下班后出去喝一杯。原来他有一些个人的烦恼,他想摆脱掉那些烦恼。这不,我给这家伙干了这么多年,突然间他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可是头一遭见过。太实实在在了:他的老婆酗酒,孩子们不可救药,他债台高筑,还有同他的女朋友之间的麻烦事儿--他何必全部向我抖出那些事来。我不愿意抬头望去的时候看到的只另一个麻烦缠身的可怜虫呵--我想我看到的是老板。   老板是现实生活中公认的成功者,许多人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成立公司,做老板,给自己干活!而他--老板,同样是一个麻烦缠身的可怜虫。   在现代的工作世界里,几乎没有了铁面上司的活动余地。老板已不能一味的颐指气使,而工人亦非只知卑躬屈膝。就连一位大肆鼓吹权力无情的人也承认:"今天的雇主,无论他是公司总裁或是办公室主任,都已不能再沉湎于适者生存这一绝对原则的乐趣之中。"现在,一个老板应当既是顾问、精神病学家、知心朋友、教师、牧师,又是(很小程度上的)哥儿们和(很大程度上的)父母亲,既是将军,又是三等兵。   所以,今天的一老板们"便可能被人们对他的要求所压垮。他们可能觉得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或者陷于自己所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去工作。或许他们可能因为缺智少谋,员工替换,成功的异想天开以及舆论界的关注而感到受挫折。他们可能不是不想与下级同事共同分忧,而是忘记了所有的技巧,从而把他们的不足与挫折发泄到了这些下级同事身上,接着便导致了本可避免但又无力避免的关系问题。   另外,像我们其他人一样,上级同事可能有时会有干扰其职业生活的个人问题。或者他们有一些个人问题使得他们过于依赖于权力和重要性这样令人兴奋的感觉。在职业能力和人格成熟的表面下,他们可能隐藏着一个不成熟的自我,只能满足于不断证实它有权力支配下属的行为和情绪。   理解这些可能有助于我们在与上级的关系十分难处时不那么感到气愤和烦恼。对于我们造成困难的人我们大概不能直接地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们的工作机会、我们的提升、甚至我们的事业可能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唯一的补救方法可能就是基于这种理解在我们自己身上花些功夫,向我们自己证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我们的职业能力或我们的人格特质而是那个我们不与之相处的人的职业优虑或个人失败。   如果你觉得合适(或迫不得已)把事情与他或她挑明,就要求一次见面,你会有时间作好准备,通常比在火头上大发牢骚效果要好得多。仔细考虑你想说什么,尽可能不要掺情绪性的东西(并非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难以对付它们作出准确的解释),而只要着限于简单的事实。不要过分谦卑或作不必要的辩解,但也不要过于敌对。如果人们认为他们正受到人身攻击,就可能变得很有戒心(甚至有时有攻击性)。特别是如果老板有一个特别脆弱的自我,直截了当地对他个人进行批评就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但如果不得不进行这种批评,也要尽可能不具有威胁性,不那么情绪化。并且要力求简明。要直入主题,只读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事情,并且要表明在关键时刻你能保持头脑清醒和情绪稳定。   一位年轻人曾对朋友这样描述过他的上司:   我曾经在会计部那个家伙的手下干过。我当然想在公司里往上爬,而且我总觉得唯一的途径就是坐上他那把交椅。可我毫无办法。我是说,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那家伙的工作能力大得叫你不敢相信,而且因为我总是不想退出竞争,这几乎要了我的小命。我永远没占上他的位子,当然,还是得到提升了。我那样没命儿地工作,以致人们都开始注意上我了。其实,推荐提拔我的人,也正是那个家伙。   毫无疑问,在某些情况下,互为对手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光是象征性的。比方说,假如一个男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年龄比自己小的男人或女人手下工作的话,那么几乎毫无例外地要发生真刀真枪的冲突。   当然,小上司和老工人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在《论成为公司里的顶梁柱》一书中,本来大无畏而乐观豁达的作者在此却奉劝人们说:"假如你突然发觉自己在向一个比你年轻的人汇报工作,那么你有三种选择:1.夺占他的位子;2.撂下你的挑子;3.咬牙切齿地忍受眼前的日子。"但是他又补充说,你绝对逃脱不了这种尴尬处境给你带来的羞辱和愤怒。在这里,这个上司任何的调整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他要么同自己的偏见言和(从而以此摆脱偏见),要么忍受固执偏见的后果。   然而,对上司的愤怒并非总是受压抑的结果,相反,它可能由工作中一个建设性、甚至是必要的因素引起。一个虽然对工作不大乐意,但又没有能力撂下挑子的上司可能会有一种真正的需要,想为他郁积起来的愤怒找到一个发泄的突破点。在此情况下,上司就成了公司的化身--对,我们又回到象征上来了。通过把敌意指向那个化身,这位下级因而得以排解一些做下级的痛苦。(这似乎并不公平,但大多数老于世故的上司却把它当做他们角色的一部分而予以接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要抱怨他们的上司如此富于竞争性和攻击性。以致在他们手下卖力成了身心的磨难。但是,即便他是那最讲道理、最温文尔雅的男人,通常也要被他的下属看成敌人。要想逃避这种敌意是不可能的--一个上司也没有力量去逃避。让一个人对他的上司发泄心中的愤怒,再让这位上司向他的上司发泄,这要比向自己生活中的其他人发泄强。   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其实也许是在这个工作的世界里唯一一个让神话扮演了悲喜两重角色--而不光是反面角色--的地方。 了解他人的动机才好"敷衍行事"   敷衍是人际关系大棋盘上的马和炮,是时刻都用得着的常规武器。 —— 佚名   我们一旦被人敷衍,便会忿忿不已,甚至横眉立目,咬牙切齿,其实大可不必。   试想有哪一日我们不被人敷衍,又有哪一日不敷衍别人呢?如同牢骚,在我们让别人不要发的时候,自己何尝没有发呢?   难怪有人说:"敷衍是社交主旋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音符,是人际关系大棋盘上的马和炮,是时刻都用得着的常规武器。"   何谓"敷衍",《现代汉诺词典》说:"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敷衍了事。"而我们所指的敷衍并不是指"做事",而是单讲"待人"--"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有时,这种"应付"往往不仅是应该的,而且简直是必须的,无可抱怨和指责甚至是善意的配合。   工作中,一个真正懂得敷衍的人绝不会胡乱去拍上级马屁,冷眼迎接同事的热情,而是总要察言观色,深刻了解了对方的动机之后才胸有成竹的去行事。因为由于误解他人动机而造成的种种隔阂与纠纷的例子在工作中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需要,我们都有可能立即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人;我们与之共事已久,相当了解,却又极不易相处。问及关系处得不好的原因。则总是首先要去埋怨对方,认为是对方在故意难为我们--也许是他格外高兴这样。   同样,如果有人模棱两可地评价我们,我们就想象自己发现了带有敌意的成份。如果有人该讲我们时却没有谢我们,我们就认定他们不是感觉迟钝就是不感激我们的帮助。如果我们的同事对我们的过失表示开心,我们就会假定他们不尊重我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的一部分当然在于我们出乎自然的那种自我中心。而另外一点便是我们不了解他人的动机。通常我们总认为发生在身边的大多事情是针对我们的,而实际上大多数其他人正像我们关注自己的事情一样关注着他们自己的事情。应当承认,有时别人确实会故意对我们做出不仅的举动,但即便当人们唐突无礼时,也很有可能他们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针对个人,而且他们或许竟没有注意到他们造成的好印象。因为有的人比其他人感觉迟钝些,也可能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他们对我们说的那些话并不能引起他的丝毫反感。所以实际上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受他们伤害的程度。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避免赋予他人的行为与动机,有时倒是很有必要认识到他们行为背后所储藏着的东西。我们就更易于精确地识别他们的动机。   一旦学会认识他人的动机,有的放矢地去行事,成竹在胸地去"敷衍",也就不仅不会遭人反感和排斥,反而能大大提高你的办事成功率以及更加良好的人缘儿。   说实话,"敷衍行事"几乎没有禁忌,对上级、对下级。对同事均可施之,因此,我们也理所当然受到这种人或那种人的敷衍。只要是利人、利已、无损于感情,又能巧妙地把工作做好,不露声色地赢得了人心,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敷衍"本身是个消极之词,而其结果却可能是积极的。   当然了,不该敷衍的又是万万不能敷衍的,即便你对他的动机了如指掌。更何况,我们不能总是赋予他人的行为以动机,有时倒是很有必要认识到他们行为背后办所隐藏着的东西。   整日周旋于没有硝烟却似战场的办公室里,看穿同事心固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与自我保护之道,但过度的敏感与"过敏"都是不可取的。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察颜观色,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是为了与他人一起乘舟出航,共同前进。 ——《为人处事》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认为自己称得上是"知人善任"(尽管大多正好相反!)。特别是那些处于管理工作的人喜欢以能恰当地概括他人自诩,而许多很有希望的前程却因此被扼杀。那么,是什么使得一个人能评判他人呢?若是能在心理水平上说明这一点就好了,但不幸的是这不可能。比学术知识和广泛的经验更为重要是密切关注他人的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这样一种技巧可能源于利用和操纵他人的需要(遗憾的是,许多社交操纵者很善于操纵他们的牺牲品),但这更经常地来自对他人的敏感和一种好奇心。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接着想要说的东西,那么我们不但没有正确倾听他们的话,也没有观察他们,因而漏掉了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样的重要线索。   在最简单的水平上,这些线索告诉我们另一个人如何专注于他所说的东西,当我们说话时他们是否在听,他们是否赞同我们,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很紧张还是很放松,以及--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他们是否觉得该停止谈话了。我们都忽视所有的社交信号,他们在我们移向门边时依然喋喋不休,可是我们是否也注意了对他人社交信号的反应呢?答案并不总是像看起来那样清晰。   如果我们加以留心,那么大多数社交信号,特别是处于较正式水平的那些,是不难加以识别的。表示听者不耐烦、急于赶时间或紧张不安的社交信号,包括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夸张地叹气、向表或门扫视、从椅子上欠起身子、表情不悦、呼吸急促、向上凝视、手和身体不安地移动、紧张地清嗓子、态度与姿式紧张、多次试图拦住话头。   这些可能由下列句子(经常是不完整的)加以补充:"嗅,我真是必须要……";"好的,我们能不能下次再……?";"真遗憾我没时间……"。表示感兴趣和被吸引的正面社交信号则较为直接,还包括机警的表情、目光交流、身体前倾、生动活泼的谈话与微笑、自发的笑声、表示鼓励的点头和姿式。   这些例子看起来已足够明显,但很多人还是感觉不到。使我不耐烦或毫无益处地延长交际时间,对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极大的浪费。这样甚至可能起反作用,我们使得我们与之谈话的人不得不干脆什么也不听,因而漏掉了关键的信息。我们还使得他或她以后不那么想再见到我们,因而对我们力图建立的友好关系构成威胁。   这种不敏感行为中最应受谴责的是实施于不能自主的听众,例如当一个上级同事对一个下级同事谈话时。下级同事可能因不能冒犯对方面无法结束会面,尽管他或她可能时间更紧迫,可能有更好的职业上的理由想要结束事情回去工作。有时这种情况表示上级微妙地实施着对下级的权利。上级很清楚地意识到谈话已进行得太长,但没有说出来的却是"我让你走你才能走,在这之前可不行。"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携带雨具,以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便可知其情绪。面部表情的色彩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不同,人的情绪也不同。学会察颜观色,实在是不可忽视的为人处世之道。知情绪便能善相处;善相处,便能心相通;心相通,便能达到一致。   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情绪好,容易体谅人。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乐意与人攀谈,接受别人的邀请,甚至看见小狗也可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而人在烦恼时,心情抑郁,欣赏"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是噪音。因此,学会察颜观色,留意对方的表情,互谅互让,该治则治,该躲则躲,当止即止,就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求得和睦相处,"琴瑟和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察颜观色,极时地改变先前的决定,及时地退或进,及时地把自己的言行组合或分解,及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人际交往一定会更加和谐。当然那种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唯上司命是从,为了个人一己利益,专看脸色行事的"小人",理应受到的是鄙弃。因为察颜观色不是瞄准后准确地射击,而是与他人站在同一水平面上,旋转或是飞跃。"察颜观色,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是为了与他人一起乘舟出航,共同前进。" "出头鸟"挨打是因为逞能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 西方名言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水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类古训俗语常被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不露锋芒,不动声色,一句话,要提防由于出众引起的嫉妒。   时至今日,人们不难发现这些古训俗语中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英末路的悲壮。英雄也罢,精英也罢,环境、他人也许对他们发展确实不利,可一味谴责外界或表现出一种貌似无可奈何实为鄙视他人的优越感,就不大公平了。西方有一句名言叫"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这才是现代人平等意识的体现。   有才能的人往往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他们有理由这样想,只是他们没有再深一层思考,由于他们的存在,不知压抑了多少人的发展。而这些人也能推动地球运转,并且不会慢上一分半秒。而"能人们"剥夺了他们的权利,还对他们颐指气使,他们为什么不反抗。"能人"的利益只是少数人的,而受压抑的总占大多数,他们当然要联合起来反对少数人。这就是古训列举的那些惨剧的真实的原因。   何况又总有那么一些能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是令人钦佩、名副其实的,可正因为这样就过份高估自己的作用与影响,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又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   朋友的哥哥是一家著名杂志社的"创刊号"记者,他才华横溢,工作踏实,资历又老,所以深受社会和总编的青眯,群众关系也搞得不错,在这种上下同心的良好环境里,他如虎添翼成为杂志社里的绝对主力。很快他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被寄予厚望。后来他那个部门的工作果然越做越好,成为杂志社的先进单位。他的作用人们有目共睹。   再后来,领导调他去党校学习一年,准备进一步重用。临行前他忙了一个星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并落实到人,忙得不亦乐乎。群众们对他依依不舍,都说他学习期间,部里的工作一定会受影响,希望他学习期间不要对工作撒手松心,有时间常回来把把舵。   这位老兄既感动又不安,感动的是大家对他的信任,不安的是怕工作真出什么纰漏。但无论怎样,离任学习是不可改变的,他只能狠心放下工作走了。   到党校后,他一有时间就往报社跑,继续做工作发指示。可他很快发现,人们并不真需要他,当最初的重逢喜悦淡去之后,人们按部就班的工作。对他提的建议,大家口头上都很客气,可已没了当初那种令行禁止的认真。他渐渐感到了冷落,感到了多余,感到了退休老干部的失落寂寞。于是他感慨人情冷暖,出名遭妒。   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类尴尬:一个人在单位里很出众,对单位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众信任他,依赖他,这也培养了他的责任感,生怕离了他工作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一旦他离去,大家都有一种轻松感,反而觉得他多余了。麻烦的是他并不清楚这种变化,如果他是个责任心强的人,他仍要参与,这时人们就会嫌他碍事,嫌他指手画脚而不满了。   优秀的个人与普通的集体的这种关系很悲哀又很必然。因为:第一,从历史上看,杰出的人物总要成为群体的中心,小到孩子王大到国家元首,无不如此。所以一个群体中有了一个优秀分子,大家就很习惯以他为中心唯他马首是瞻。如果有了两个中心,就必然火拼,同归于尽或征服,这就叫一山不养二虎。   可现代社会就不同了,连国家元首都可以换来换去,人们不在指望什么大救星赐给自己一个好命运了,于是就有了平等独立的意识。这样历史遗留的以强者为中心的习惯就与现代的人生要求对立冲突。这就表现为:群体中仍能有中心,每个人也有种本能的依赖,但这个中心一消失,大家并不感到全是损失,反而也看到了机会。这时,那个能人再回原单位去指手画脚,当然是不受欢迎了。   第二,能人出众,但并非与常人有天壤之别。他们在单位做的贡献越大,对他人的压力也就越大。每一个常人也许不是能人的对手,不如能人出众,但他们也渴望出众,渴望打破旧有秩序。所以,一旦能人离去,单位的工作不但不会因此垮掉,反而因为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的机会而调动起积极性,甚至争先恐后的会有许多人出来填补能人离去的空白。   以上两点就是离了谁地球都转的原因。能人之所以担心不转,是因为群体对他长期的信赖簇拥,培养出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他们看不到,实际上人人有出人头地的愿望,只是这愿望被能人的实力压制住了。   事实上,在民主意识日益加强的今天,无论你多能干、也无论你在单位的作用有多大,你都该清楚要给别人发展留有余地,提供机会。更不要以为这个单位没你不行。这足球的明星战术都让位于整体作战的战术了,我们一个人还能包打天下吗?能人也好,"出头鸟"也罢,你的能力、贡献比别人大,但你不能因此夸大自己的作用,永远自立于常人之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