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2-25
- 注册时间
- 2007-12-18
- 威望
- 3
- 金钱
- 14124
- 贡献
- 142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426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800
- 主题
- 694
- 精华
- 2
- 好友
-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12-18
- 最后登录
- 2016-2-25
- 积分
- 14269
- 精华
- 2
- 主题
- 694
- 帖子
- 1800
|
沙发
发表于 2008-12-11 11:1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回复:乾隆:德才兼备是用人的至高境界
勤政爱民是好官
乾隆认为,官员的德不仅表现在忠诚、廉洁方面,更多应体现在勤政爱民上,因为这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也是最基本的衡量尺度。一个众口皆碑的官员,应该是既能“经划有方,劝课有法,使地有遗利,家有盖藏者”;又要“视百姓如赤子,察有饥寒,恤其困苦,治其田里,安其家室”。这就对各级官员有了一个高标准严要求,既能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关心百姓疾苦,时刻以民为念,这样才称得上是好官。
不过,在大原则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乾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对策。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因一时失误或放纵造成了一些过失,乾隆往往会从爱护优良人才的角度出发,从轻发落。譬如他发现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政绩十分突出,当时被人称为“小黄河”的永定河经常泛滥成灾,方观承集思广益,采取了正确的治水措施,引永定河水入大清河,减轻水害,赢得了京畿地区群众的称颂。有一次因天津一带发生水灾,科道官员多人上疏弹劾方观承,乾隆却极力维护,说道:“直隶事务殷繁,又值灾欠,措置不无竭蹶。言易行难,持论者易地以处,恐未必能如方观承之勉力支持也。”
同时,乾隆也善于平衡下属力量关系,和绅和刘墉是其手下势均力敌的两个势力集团的首领,乾隆也知道刘罗锅清廉,和绅贪婪。那为什么不杀和绅呢?这就是领导艺术,刘墉的清廉可以为大清国效力,用他可以做很多有利国计民生的事情,而和绅的阿谀奉承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望。
由此可见,乾隆作为大清帝国的CEO,他更懂得在统观大局的情形下,招揽有用之才,力保有识之士,方可成就日后的辉煌大业。
摈弃以貌取人的偏见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而在用人重德才的标准下,乾隆还鄙视以貌取人的行为。
此言一出,相信大家大概会记起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名人刘墉。“身材矮小,前有鸡胸,后有驼背,外号刘罗锅。”这是对刘墉最真实的写照。而实际上,刘墉博学多才,贯通经史诸子百家,才华横溢,书法也十分有名,曾一度夺得乾隆时朝的科举状元。相传在刘墉参加殿试那天,乾隆和在场的大臣见他真是一个罗锅,就有意为难他,命他以自己为题作一首诗。刘墉不假思索,张口便道出:“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当众朝臣的面,乾隆喜出望外,连声称赞刘墉是奇才,并且委以重任。
刘墉为官一直严格遵循“保廉反贪,崇俭戒奢”的原则,在任期间“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更使乾隆刮目相看。刘墉一身正气,甚至敢于把矛头指向权势显赫的佞臣,因此“名播海内,妇孺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公比之。”刘墉一生廉洁奉公,深得民心之时,也深得乾隆重用,一度官至宰相,由此可知乾隆注重的确是德才。
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易求,但帝王不能因此而降低求才的标准。有了德才之臣,才会有天下大治的局面。乾隆正是如此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才有了日后的繁华盛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