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争取金融话语权 --节选自:《崩溃的帝国-——催化世界经济权力交接的新进程》 第一章 人民币:下一个世界货币吗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梅耶·罗切斯尔德(银行家) 中国计划终结美元时代 在伦敦二十国峰会之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地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他希望结束美元时代。这不是玩笑,中国金融高层最近多次流露了这一观点:应该用另一种储备货币来抗衡美元的地位。
试想,美国凭什么在全世界横行霸道?其实,它的秘密武器就在于握有美元、美军、美援(以援助为名控制他国)与美技(高新技术)“四美”王牌,而其中任何一张牌失灵,都将极大地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因而,在事关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美国绝不会轻易让步,尤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好处多多。比如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事国通常要进行一系列艰难的经济政策调整,而美国则可以直接通过滥印美元的方式弥补赤字,并轻而易举地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从而达到损人利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独霸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所谓“牙买加体系”,但并未根本消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和缺陷。美元延续了国际货币中的领导地位,依然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使用的计价尺度、交易手段和储备货币。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的勃兴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欧元的诞生都没有从根本上撼动“美元本位制”。在2007年底的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64%,欧元资产占26%,日元资产仅占3%。 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国等主要国际货币国家通过汇率调整掌握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国际支付手段的供给由其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而不是按照国际经济基本面的客观需要提供相应的国际流动性。由于没有发行制约机制,美国也容易产生利用美元信誉的机会主义倾向,挟美元令各国,最终造成流动性全球泛滥。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暴露无遗。同时,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美国经济蔓延,支撑美元的实体根基也开始动摇。
美联储2009年3月18日决定购买1万亿的债券,这意味着中国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面临大失血的风险。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说,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债券,中国会积极考虑购买。这暗示中国金融当局已将外汇储备多元化提上日程。
中国向美国具有50年历史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发出挑战,将被视为中国意图充分利用经济衰退横扫西方所造成的经济实力大转移。 G20峰会前夜周小川频出招 在伦敦G20峰会之前,各国的较量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纷纷隔岸喊话,磨刀霍霍:一方是传统世界货币的管家——美国;一方则是希望推动世界金融秩序改革的欧洲,提出加强对金融的监控;另外一方的中国作用也在此时凸显,外汇雄厚。有人戏称这次G20是G2,是中美两个大国的峰会。由此看出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
因此,中国就在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周内连续发表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和《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三篇署名文章,文章中的观点受到了中外各界及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不点名地指责美国未能确保美元的稳定,结果导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并提出,应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立一种新货币作为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取代美元的作用。
这一非同小可的倡议,不会只是出于战术目的,其背后应该会有更长远的战略思考。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超强地位和影响力,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元有“普世价值”。可以说,美元的强势地位就是美国的“命根子”,在中国的政治词汇中就是“核心利益”。因此,美元的衰落乃至被取代,自然就意味着美国的衰落和被取代。
中国过去从来没有公开挑战过美元的地位,一是因为没有能力,不敢;二是因为需要美元,不必。那么,周小川此次对美元作出威胁状,是否就说明现在有了这样的能力和必要性?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能力远不足够,必要性也不迫切。问题在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债主有话要说,负债方不能不听。
周小川的文章反映了中国对于G20峰会相关议题的研究,也是在为G20峰会作理论准备,并且在里面同时也暗含诉求。而且,主管金融的王岐山副总理也站出来支持上述观点,增加了中国声音的权重和分量。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全面的改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实,世界上的经济斗争,其惨烈程度有时丝毫不亚于军事斗争。虽然明知创立新的全球性货币的路漫漫,但不代表没有希望、没有尽头。只要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与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并团结世界一切可以团结与可依靠的力量,据理力争,坚持斗争,就一定能推动国际金融体系不断改革与完善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