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网

标题: 培训:福利还是战略? [打印本页]

作者: 仕邦网    时间: 2009-6-22 14:59
标题: 培训:福利还是战略?

      在学习型组织、学习企业等概念日益泛化的今天,“培训”正在成为一门日益精深的科学,但在通信企业的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培训”本身。其核心就是企业领导者或者培训主管部门,在本质上如何看待对员工的“培训”,是作为公司的长期战略,还是单纯的“员工福利”?

0 v! H8 X7 \2 n0 T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企业经营发展顺利、业绩较好或者平稳的时候,公司面对员工提供的各种内外部培训往往比较多。相反,当企业发展出现困境、面临危机的时候,培训、考察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都会被大幅度压缩。有调查表明,这种情况下的培训,一般要占到阶段内培训的80%以上。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衡量,这不是一个合理的现象。

` k* I4 w+ K5 Z5 q2 Z

  另一个问题是,培训在事实上被“垄断”。也就是说在某一时段内,集中接受培训的只能是一部分人、一部分部门、一部分岗位。可能有些人一年之内要参加数次规格不等的培训,有些人几年内却连一次都没有。从积极的角度评价和理解,这当然是和企业当前发展的重心有关,和企业内部架构的重心有关,但对于员工来说,这种挫伤有时候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抱怨很多,前端责怪后端支撑不力、响应不快,后端抱怨前端颐指气使、无视现实,管控端则因为岗位权重、职业发展、绩效等相对疲软,也常常在意识中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望心理。

& D7 B; T/ S5 \) [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牵扯到一个核心,就是企业如何将培训真正作为一种促进员工态度、技能、素质提高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业绩发展的手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之于员工的培训,不仅仅是要作为一种福利模式,更应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和长效发展。对一个学习型组织而言,培训决不应该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 w1 H. h' }5 \: M7 ~6 E

  在许多电信企业,培训往往都是针对一线服务的:态度、环境、技能。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通信业整体的服务面貌。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仍然没有回答清楚。

2 ^7 z; `1 Y3 y' s

  无论层次高低,也无论培训内容和手段,很多企业10年前的培训和今天的培训最大的区别就是,用笔记本电脑和ppt代替了黑板和讲稿。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培训中,“演示”和“展示”的成分远大于“说明”和“讲解”。对受训者来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培训的结果,就是一进入实际操作,问题和牢骚就满天飞。

7 U0 u: S( [3 K8 l% h. @. D

  笔者认为,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处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

$ t z/ Z) e, a: ?

  一是培训的针对性和全局性。比如针对服务的培训,环境、态度、技能、客户感知等,哪一个方面的内容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次培训如何“针对”?这就必须要区分、甄别,要“授人以渔”。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有时候需要对政策、流程、要求、操作规范等进行单项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但同时也需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一个理论依据,给受训者建立一种心理和学理基础,长短相配、点面兼顾。

9 [4 i: o" s5 y

  二是培训的政策性和理论性。在企业层面的培训中,高层政策思路常常被当做学术理论,从执行的角度看这是允许的,但培训不是洗脑,而是在理论上打开行动的通道,因此要把培训的政策性和学术的理论性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训是智者对智者的启迪,而不时智者对愚者的开化,记住这一点非常关键。

5 O' v; c# J5 x$ K2 ~' C/ p! r6 @

  三是培训的福利性和战略性。福利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而是为了关爱和关怀员工。作为福利的员工培训,也不应该在事实上显得那么功利和现实。让一般的员工掌握普遍的技巧和提高普遍的素质,远比让少数的精英孤独地在业绩发展中担负责任更有实效。这是木桶理论的原则。

& Q( z- Z- |4 V

  事实上,问题远不止于此。目前在各级电信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缺员问题(也就是干活的多、堪用的少;一般的多、带头的少;不需要的多、需要的少),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缺乏培训的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理论性,而将企业的人才培训甚至人才战略置于一种短期行为中,陷于具体和琐碎,既未能造就大量堪用的精英之才,也未能消除普遍存在的知识老化、技能退化等现象。






欢迎光临 中人网 (http://bbs.chinahrd.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