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无忧网”——我的工作我做主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截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84.9%(55.1%+28.6%+1.2%)。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基数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因此就业率计算基数应为适合就业的人((84.9%+12.1%)),据此,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7.5%(84.9%/97%)。
失业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12.1%——有9%的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0.9%的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2.2%的人放弃求职和求学(所谓的“啃老族”)。另外,回答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有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实际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提高有两个原因:一是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二是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加深,在遭遇到求职挫折后会调低偏高的就业期待。因而,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被推迟到毕业以后还在继续进行,毕业时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不代表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态,不宜用来考核大学,大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指标更为稳定和真实。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为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28.6%,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就业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就代表着约五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没用上。这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占1.2%。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
让我们来看一下关键的几个指标点:
A. 毕业时已经落实工作的有55.8%
B. 失业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12.1%
C. 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28.6%
以上3个指标让人触目惊心,要知道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约为0.4%,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如果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毫无疑问接受高等教育的这0.4%的中国大学生应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然而这些未来的生力军居然有12.1%的人处于失业状态,28.6%的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44.2%的人毕业时不能落实工作。问题出在哪里?高等教育没有问题吗?
笔者认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教育太过注重学历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教育,忽视社会需求,心态上还要强买强卖的“卖方市场”心态;
3、 教学体系上因循守旧,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
4、 大学生没有做好职涯规划,只知道被动学习,缺乏根据自己优势主动出击的精神;
5、 企业与学校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脱节;
6、 缺乏构建大学与企业相联系的平台。
据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构建一个贯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良好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提高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灵活性,这样的平台一定可以做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中国校园无忧网分析
中国校园无忧网是一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培训、兼职、活动、交友的大型网站(目前在合肥,长沙,南宁,西安,太原,郑州,杭州,武汉,呼和浩特设立分站),提供强大的网络服务功能,所有服务,全部可以网上浏览、预定、轻松搞定。
SWOT分析
“中国校园无忧网”优势:
1、 较早介入行业,品牌影响力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2、 与当地企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 已经形成良好的运营体系;
“中国校园无忧网”机遇:
1、 大学生需要一个体现自我价值和增加自己综合素质的平台;
2、 企业需要更灵活的工作方式;
3、 学校愿意学生较早接触社会;
4、 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校园无忧网”风险:
1、 市场容量较大,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 公司运营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公司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区隔和介入门槛;
4、 公司品牌塑造速度依然迟缓。
建议及对策
A.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2-5年时间内通过一系列营销组合模式,形成强势品牌形象。让“中国校园无忧网”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网络平台;
B. 构建自己的市场区隔点,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市场区隔;
C. 赢利模式基于解决学生、学校、企业存在的招聘、兼职、就业、发展进行构建,抓住问题做销售;
D.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服务塑造钻石品牌;构建很难复制的人力资源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