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打开电视、打开网站,随处可见用工荒的报道,不但在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大面积的用工荒,甚至连过去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四川等也出现用工荒,过去许多内地省份给予劳务输出很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而今年第一次看到了河南等一些地方出现了限制劳工流出的措施。具报道,仅珠三角地区缺工就超过二百万人,许多企业由于招工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更是成了招聘部,招聘人员成了“空中飞人”,飞往全国各地招聘员工。企业为了招聘来员工和留住员工,也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涨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带薪休假、报销往返路费、提供培训等等,不一而足。看到这样的报道,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我心中涌现出来的更多的却是喜悦,喜从何来呢?
我认为出现全国性用工荒,这只是表面现象,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应该透过用工荒现象看到其背后本质的东西,寻找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本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题。
由于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或咨询,在接触的众多企业中,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已被边缘化了的鸡肋,表现在许多的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是一种掠夺式和榨油式的使用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是“成本控制中心”和“招聘服务部”,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开发”功能,则基本上无投入或很少投入。长期以来以极低的人力资源配置支撑着企业的所谓“高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技术则在强势资本的“控制”下变成了体现其意志的工具。其结果就必然是今日的,“低人工成本,高管理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低品牌附加值”的尴尬局面,劳资关系也在劳资双方对立的世界观的不断冲突中走向了极度的扭曲。因此,漠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导致了这些企业无法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无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步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你不承认许多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是一种掠夺式和压榨式的使用原则吗?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揭晓,“中国工人”作为今年榜单上唯一群体入选。这个年初曾抛出“中国崩溃论”的媒体在年末却这样评价道:“中国有这么一个词:‘保8’,意思是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政府认为这对确保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并且中国在今年仍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数以百万计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中国工人”荣获这样的殊荣,我感到很心酸,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其实就是分享了中国的人口红利,靠着超低的劳动成本,靠着对人才的掠夺式使用,从而成就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发展。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在我国,2007年这一比重已从1997年的53.4%降至39.7%,这一点,企业的员工可能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就是在今年出现大面积民工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纷纷涨工资的情况下,广州贝尔罗斯公司的招聘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在初五的招聘会上要招聘1000多个各岗位的员工,薪酬算上加班工资每月1800元以上,这样的月薪比起广州的很多中小企业来,可能并不算低,但就是这样的月薪,以广州的物价、在加班加点的情况下,这又算什么呢?现在内地好些企业月薪也在1000多元,有的可能还没有加班,如果以小时工资计算,珠三角地区曾经的工资优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出现用工荒也就在所难免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表示,今年深圳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认为,深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应该定在1500元到2000元。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的工资涨幅与员工的心里预期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低人工成本、过低的劳动收入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曾湘泉做客人民网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目前备受关注的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时,曾湘泉引用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基尼系数是衡量总体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基尼系数稳定在0.16的水平。而从1984年开始,基尼系数一路攀升,到2007年已达到0.473。一般说0.2之下叫“高度平等”,0.2到0.4叫“低度不平等”,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我国现在0.473说明不平等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因此,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劳动收入可能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企业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提高企业人才的技能与效率,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将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正如管理大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博士1990年在其“21世纪的管理圣经”“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现在,许多西方的企业及学校已开始努力尝试这条途径。全世界在管理上也正在酝酿一个新趋势,这个趋势是由全球竞争所带动的。在全球的竞争风潮之下,人们日益发觉二十一世纪的成功关键,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成功关键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低廉的天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传统的管理系统也是被设计用来开发这些资源。然而,这样的时代正离我们而去,发挥人们的创造力现在已经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源曾经是我们企业的成功关键,但今后我们则必须转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上来,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掠夺式和压榨式的使用人才,企业将再难获得成功。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主动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产业升级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及议事日程上来,而不应该出现像媒体分析珠三角用工荒时所说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倒逼企业产业升级换代。当然,如果说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倒逼企业升级换代,又何尝不是一件喜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