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3-3
- 注册时间
- 2002-5-28
- 威望
- 1
- 金钱
- 1449
- 贡献
- 1223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685
- 日志
- 1
- 记录
- 2
- 帖子
- 1155
- 主题
- 83
- 精华
- 0
- 好友
- 18
签到天数: 45 天 [LV.5]常住居民I - 注册时间
- 2002-5-28
- 最后登录
- 2021-3-3
- 积分
- 2685
- 精华
- 0
- 主题
- 83
- 帖子
- 1155
|
企业管理者注意:学习也会是一种病?2 k$ P+ ~& A9 [, i: ]5 ?
) J, m9 j. G( q# q6 B9 E
3 T+ T V! z2 o*你学习了,你就真会学习吗?*
7 e1 I: ~7 k* O* ^# u$ M4 ]3 R; x) G
最近,《深圳周刊》的一篇文章谈到,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病”。公司的总经理在读EMBA,财务总监在读ACCA,技术总监在读在职研究生,市场总监刚刚提出申请: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自费进修半年。即使是办公室的秘书,现在也在参加某大学的中文专业自考。他们统一的“病症”是: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算好,总觉得不学就会心里发慌;一离开读书和考试,就会无所适从。他们甚至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患上了学习强迫症。在某些压力大的城市中,甚至全民掀起了学习的“大跃进”。
" u8 u E9 y" o9 F$ j' ?; x4 t4 K
" F* G, l7 E; p$ ?4 J# o: B6 i9 V 学习的意义和紧迫性毋庸置疑,但某些企业学习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而效益并没有相应增长,我们也同样不能回避。那么,学习病是怎么得来的?如何消除这种病症?这对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对每个追求增长的企业,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探讨。 x7 d, y5 k' p8 r. b
' ^6 J3 y0 \3 i& X! ~/ K. n 企业高层领导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各种专题的研讨,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去读EMBA、IMBA,有一位企业家甚至有点炫耀:这几年他几乎没有在企业里,甚至没有在国内——他在拎着包满世界去听课。于是,他们会经常感慨自己进步太快,而抱怨中下层员工思维过于落伍,很多决策、理念无法被大众理解和执行。怪哉!学习的结果,居然只是使他们之间出现了思维鸿沟!于是,他们在愤然间决定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愤然间缺少对学习本身的规律的冷静思考。
. i. A. J8 S. ^8 v3 p, d
& k% Q8 I+ s: A9 y! e, d* H U$ m- w
*学习中,你失掉判断力了吗?*. ^4 S0 s( d( _
8 M5 H3 l1 ^7 _# x2 T1 v r* o- } 殊不知,过于盲目的学习,也会造成我们思维的混乱,也会丢掉我们对万事万物运行本质的思索。
. R8 `' \9 x& W* g6 z! U% x- K: Z8 R7 K+ g4 ?* p$ n
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会拎着包到处追踪演讲?这是因为我们缺乏选择和自悟能力,太过于“尚贤”,以致我们对于某些理论某些经验,总是盲目地认知它的可靠性和价值的绝对性。 R8 F2 S" x+ h5 K6 S7 O5 P
2 @+ f6 _/ J* m, c, L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每本书强调的侧面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些书的表述方式往往丢掉、或者表达不出来一些在一个人成功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原因。如果你了解量子力学或者复杂性科学,你就会明白过去的自然科学习惯用确定性的语言,诸如只要这样做,再那样做,就肯定得到什么,都已经不再适用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准确描述自然界本原状态的概率语言。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过去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是阴有雷阵雨,现在改成降雨的概率是百分之多少。这个改进就是人类认识上从定性到定量的革命性变化。造就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亚于天气预报。如果非要用确定性的语言来描述,经常适得其反。
. S3 O, X5 O$ Q9 ?1 @( ?* D9 w$ w: Z* X, Q0 ?
我们却胡乱地把很多书、很多语言、很多抽象的理论、很多人的成功典故灌输到自己头脑里,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是断章取义,最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徒然地疲惫。这是因为,我们一些还不够成熟的企业家们,尚不具备剔除糟粕、归纳综合的智慧和自我悟道的能力。而这就使得我们经常把表象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当成真理模仿,比如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片断式的说法: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怎么样,首先要去看厕所。某一天,在一个商业对话节目现场,主持人问一位非常有名气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你如何考察你下属的企业呢?这位企业家毫不思索回道:我每次都去看厕所。台下的专家立刻反驳:如果每次都看厕所,这会让下面的企业摸到规律去造假迎合,而有效的检查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对此,这位企业家显然始料不及。
# N. L9 X, W: J: m8 ]( _) I; I" f# f3 F3 X! g* j
* Q! L7 E& x- E& D4 C: s
老子认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求知,而主要是为了体道。相反,如果人的心智活动愈向外驰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积累得愈多,又不能和直接经验连结,不但不能获得关于“道”的“真知”,反而与之疏离得越远。
9 R* ^1 O; Z4 O2 X+ A4 B2 ~; _% \$ g/ U- Y
9 |8 ?4 W6 z1 \8 H
*学习中,你真的变革思维了吗?*
* A) |! d v6 c8 M0 A+ q& o( o' {$ |+ O( E" }# |0 X; A
在西方社会,公司的目的是非常清晰的。目的就是利润、回报。新古典理论认为:“公司存在的目标是投资回报最大化。”主流商学院都持这一理论。但现在已有很多人开始反思:公司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使投资回报最大化?有人说:这太可怕了,是不是为此就可以不择手段了?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拥有资本的人才是唯一重要的?其实投资回报就像氧气一样,没有不行,但如果只注意呼吸,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8 d2 x+ n( l6 O4 Z7 x( l; s) s% ~4 t3 m9 o% T b v
彼得·圣吉认为:致力于人的发展的公司才是伟大的公司。在我们谈到管理的时候,似乎就是控制:财务控制、生产控制……似乎就是那么几个人在为其他人的业绩负责。但是,控制、驱动总是针对机器的,试问:你能驱动你的孩子吗?而现有的管理理念正是把商业活动当作了机器,现代人也总是把企业当作机器来管理。要知道,活生生的组织并不是机器,人是会抵抗控制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企业家在学习后,以及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中,仍旧只是把员工当作一个贯彻所谓变革的齿轮,或应该一呼百诺如一架通电就运转的机器,那就说明,你自己就还远没有真正学懂。这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我们的抱怨,我们的急躁,我们的曲高和寡,到底是不是首先源于我们自身的偏差?我们骨子里的观念到底改变了没有?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改变了,我们才有资格抱怨别人的落伍,我们才能带领全体组织走出落伍。: _2 X/ Y3 d {- h. O# {- i& a7 F
$ _: ?: S" P) d ^
不幸的现实是:一种理论产生,一种模式流行,急于效仿的人们大多忽略掉了对自身的审视,忽略掉了内在的方式和方法,而总想一步到达终点。在这种浮躁的心情下,他们产生了“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的理想、信仰与决心,却不愿意为之进行细密的整体规划,而徒然地空喊着口号。从中国首届学习型组织国际论坛会上,我们听到了几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演讲。然而,这种演讲如此的空洞、乏味,就反映了我们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者的心智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某媒体随后刊出的《彼得·圣吉搁浅中国》的文章,用搁浅一词去理解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遭遇的尴尬,也多少有点急功近利的味道。7 D9 z/ c& t8 p% H* L* {
3 @, [8 k/ n4 Y. _; k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入木三分地指出:“凡显学,必是俗学。”是的,如果什么事已被嚷嚷得无人不知无人不议时,就大抵已偏离了这件事原先的主旨。因此,外界炒得越不亦乐乎,我们真正虔诚于此事的人就越应该更冷静,更警惕。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别人陶醉于东施效颦之际,真正体味到它的本原。时下的企业学习正是这样。□& |1 Z8 ?- v7 X* M* I2 N( k/ F
% ~$ O& |3 O! X4 l) N1 h
1 n3 I( u( z! }( c
1 K( c' P! P8 }/ N2 V1 g N8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