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12-20
- 注册时间
- 2003-11-7
- 威望
- -8
- 金钱
- 11924
- 贡献
- 921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2842
- 日志
- 3
- 记录
- 0
- 帖子
- 519
- 主题
- 323
- 精华
- 0
- 好友
- 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11-7
- 最后登录
- 2019-12-20
- 积分
- 12842
- 精华
- 0
- 主题
- 323
- 帖子
- 519
|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其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其善于生涯设计,也十分重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不仅对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领域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7 Z) L& c- }% ]. Y0 Y0 q+ B
9 \1 M9 L. G. S, W8 b一、不明确时,不妨主动向杰出人士请教所谓生涯设计,即一个人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相关努力。但是对许多青年来说,确定一生应做什么,往往并非易事。那么就可主动向杰出人士请教。害怕受到拒绝是最容易产生的心理。对此,请看一下罗曼·罗兰如何为大家树立榜样。 5 s1 e9 G: }% t6 h
$ r$ Y: @) d0 R$ Y+ k# O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7 z: G7 H( b7 o& r+ j3 Q4 W. M9 r! B6 |! ?# D4 X
在写这封信时,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没见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8 [' U: w; K( v" O0 j3 X4 P8 r/ a- v, w$ [
二、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 j# O1 E+ C$ Y" F! x
) P7 r$ @6 O! N- }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对自己兴趣,以及思维、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长短处有所认识,就不妨扬长避短,按长项来进行“生涯定位”。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
/ N6 D% c9 v& O7 h7 U6 {: l! `, O
三、在创造前沿选择突破点
2 N& k; D$ a5 `! s' b
4 c( _) H8 |" T; z1 u生涯设计还要结合外在的需求来考虑。最容易出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到创造前沿去“淘金”。在前沿地带,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同时也会暴露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此时,你若能发现哪些是重要但别人忽略或研究不透的问题,并把解决它们作为突破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 T: A9 }* X) k
$ b6 N0 D2 p/ @: F9 W# Q一次,美籍华人李政道很偶然地得知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仔细分析,专门挑剔别人有哪些弱点。果然有一大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于是,他围绕这点研究,仅仅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事后,他高兴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前面去了。”李政道成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 @! [' G# U8 | ~
+ S* z0 Q5 N! Z% v9 `( m2 v+ O四、学会“心灵解套” 3 w M3 d1 {5 ?7 o9 ^6 J
; {7 c* w+ X5 L7 H( Q o* Y
青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强的时期,往往有许多潜能,却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和否定。假如一个人能干什么,却总认为“我不行”,那就说明他有一个“心灵之套”,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解除。 - X. a' { t" N9 e( M
; _" j: p: P5 Y. l( c* D& ]
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出色医生,他认为儿子也能当一个好医生。但是,让·多塞认为自己对行医有心理障碍,根本不是这块料,他为此还挨过父亲一巴掌。但后来,一位叫埃迪的医生常给他讲有趣的医学知识,讲医学上的科学探索和重大发现,讲医生们如何救死扶伤,讲自己在病人康复之后感到的快乐。渐渐地,让·多塞对医学从感兴趣发展到了热爱,他逐渐发挥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1980年,他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9 {# D) E7 ?4 u: j1 Z, x+ O# R$ Y. v# `) V: D0 m0 m
五、永远都自命不凡
# M' M# a5 B ^1 ^! O( ]$ N$ e# a, D$ j& K! C: Y
这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份自命不凡,并不是认为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而是不管自己有何弱点和缺陷,还是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非凡成就。
+ p' k. `# `5 H1 g+ W' o. r
. _# w; y! P3 H: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在10多岁时,读了《居里夫人传》,便认定居里夫人的路,就是自己要走的路。这一想法,在周围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她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她当小学教师;大学毕业时,父亲希望她去当中学教师。但是她说:“居里夫人也是女人,她做出了许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她那样度过一生。”而且,她还保证:自己不仅要成为一个居里夫人那样的大科学家,也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最终她实现了诺言,不仅成为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而且还是有名的贤妻良母。 , P; t" K8 M/ X# A
2 i/ {9 t5 T M! J! W, o: C# h0 q2 Y% K' C六、看准了就要走到底
& f4 W& a" ^0 m3 B# W6 P
4 Z6 n0 p1 U# [" a' }: m9 Q8 h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向黑体辐射问题猛攻,多次失败仍不死心。但他的老师约里却灰心了,劝告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已完成了的科学,因此你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
% L7 e! a5 U& `4 U. w4 t' h, T" j' D% V+ D# `4 v
虽然普朗克很敬爱老师,但他并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因此,他仍然继续研究。1900年,他发表了用“能量子”概念导出黑体辐射的公式的论文。1918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