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9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化的构成与传播要素——从万圣节谈起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4

听众

5003

积分

HR3000强

Rank: 40Rank: 40Rank: 40Rank: 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5-1-20
最后登录
2013-10-12
积分
5003
精华
1
主题
86
帖子
7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0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文版权属笑书所有
转载请注明:
中人网论坛-笑书-(链接地址:http://community.chinahr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191)
本帖最后由 笑书 于 2011-11-14 17:18 编辑

      西方的万圣节到了,深圳街头的节日气氛很浓,各式鬼灵精怪的招贴画铺天盖地,世界之窗和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推出“万圣节之夜”之类的主题活动,各商家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推出各类“搞鬼”商品,有些在门前小广场上还举办一些“鬼主题”的小型晚会。

      经不起儿子的死磨硬泡,带着他去了两次世界之窗“看鬼”,其中周日晚那次一进入喷泉广场就被吓到了,人多得那叫一个满坑满谷,行走在路上就和电影院散场时一样拥挤不堪。人们的装扮各式各样,花样百出,从死神面具到脸部直接画上血渍,从南瓜灯到骷髅魔杖,让人产生身处基督世界与群魔共舞的错觉。在这样的“鬼”的世界里,每个人脸上都是充满着兴奋与快乐,在这方圆一公里的几万人中,大概没有几个会忽然想起,这其实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节日,自己本和这个节日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

      所谓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节日,诸如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中国的端午、中秋、春节等,一类是带政治色彩的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党建军之类的节日。回顾这些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实都已异化成两个主题:麻将节和旅游节。人们已经分不清楚过端午和中秋有什么区别,或许只是从“食”的方面而言,粽子和月饼口感上会有些不同。西方有圣瓦伦丁情人节,我们也有牛郎织女的情人节,西方有万圣鬼节,我们也有七月十四鬼节,还有清明鬼节,但即使在中国,同样是过节,西方的节日明显比中国的“传统佳节”热闹很多。是中国的商家们不配合,还是我们的国人们“忘本”?

      各类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传播越来越迅速和广泛,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人为此发出“西风东渐”、“文化侵略”之类的恨恨声。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节日之所以能广受欢迎并容易传播,是因为它们符合文化传播的一些基本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所欠缺的。很多人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却不知从何救起,不知如何着手,只是徒劳地要求“大家”提高中国文化传统的“意识”,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就当下的万圣节而言,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文化的构成与传播需要符号载体,符号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形象,当人们看到这些符号时,会自然地与该文化产生紧密的联想,当多种符号交叉影响时,会使这些联想一起营造出一种“文化”的氛围,使人的精神沉浸其中。比如万圣节各类“鬼”的形象,僵尸、死神、骷髅、流血的面部、苍白的脸、尖顶帽子、十字架,这些神与鬼的形象符号既构成整体,又能分拆成单个元素重新组合,构成十分丰富的形象组合,使得“鬼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也给了人们更大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在这些形象和元素的基础上,有很多实物可以成为文化的载体,包括南瓜灯、死神面具、女巫帽等。这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元素很容易让人们可以参与其中,而参与的人越多,就越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气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狂欢。这些明确、具体的文化符号也使得万圣节文化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当你戴上一个鬼面具时,你已经很轻松地向外传递了这样的概念:我是一只可爱的鬼,我要善意地吓唬你了,我邀请你一起参与万圣节的玩乐。在日渐受欢迎的西方节日中,情人节的玫瑰花和巧克力,圣诞节的圣诞树、铃铛、圣诞老人、鹿、雪橇,也都是很直观的文化载体。

      比较而言,中国的清明、端午等节日,没有明确的文化符号,难以做明确的识别,文化的传播也只能寄托于某种特别的食物(可以轻松让人吃腻)或繁琐的仪式。有时想一想,比如端午节,制作出各种各样粽子和龙舟原型的玩具、装饰品,倒也可以营造和烘托一下节日的气氛,但仍是略显单薄,文化内涵还需高手们深入挖掘并具象化。

      除了文化符号,仪式与活动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一个明确的文化主题需要有典型的行为作为支撑。万圣节的典型行为比较明确、简洁且成本低廉,如提着南瓜灯,小孩子向大人讨糖吃,扮鬼吓人,带着各式面具狂欢等,比较而言,中国的清明祭祖之类的活动成本比较高(时间、路程),仪式也比较繁琐(近些年有简化的倾向),有的还需要召集家族的人一同进行,不但不利于横向传播,也不利于向后代传承。而端午、中秋等节日干脆连仪式和活动都模糊了,所以沦落为麻将节和旅游节也是很自然的了。

      除了符号、仪式、活动等表象,万圣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之所以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在于其积累的文化厚度,在这样的节日里,人性中的很多“兴奋点”受到了刺激,这些顺乎人性的潜在因素也使得“文化侵略”变得更加来势汹汹,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所需要反思和借鉴的。

      万圣节的各种装扮,将恐怖的鬼变为有趣与可爱,有的甚至以娃娃鬼的形式出现,颠覆了人们对死亡恐怖的印象,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人感觉新鲜刺激。其实死亡哲学算是人类的终极哲学之一,对死亡的恐惧、崇拜和好奇是自祖先传下来,深藏于人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将鬼装扮得可爱和搞怪,其实也是释放潜意识中对死亡恐惧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节日中常见的对他人“善意”的恐吓,除了增加乐趣外,也是对这种释放的强化,人们也就乐此不疲。

      在现代人的不断解读下,万圣节的“鬼文化”中慢慢开始积累一些情人节的元素。想象一下,女孩子在轻松的恐惧环境下,自然会依靠到身边男士的怀里寻求“安全”,还有比这更能快速增强男女间“互动”的吗?恋人或准恋人们戴上好玩的面具,在一种隐蔽了自我面目的同时很轻松地释放了心灵,(化妆舞会也有这种功效),男女间的情趣便被营造出来。这次在世界之窗看到最多的,就是成双成对的男女,在“鬼”的世界里悠闲地漫步。

      万圣节有个典型的活动,就是孩子们向成年人讨要糖果,这种大人与小孩之间的互动,不但充满童趣,还营造了开放式的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机会,满足了人们的人际需求,很容易形成群体狂欢的场景。反观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都是强调内向性的、封闭式的强调家族内部交往,在节日中把社会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家庭单元,除了春节的拜年仪式。而拜年也只是限于亲友之间,目前甚至越来越被电话和短信拜年取代。

      万圣节时男男女女用一种平时完全不可能的形态重新装扮自己,这实际也上给人们一种心理暗示,在激发自己的另一面,也就是潜在的自我。轻松、搞怪的节日基调下,在面具下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释放自我,释放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郁闷,而这本身也应该是“节日”所应取得的效果。人们用面具下的自我、用另一个角色与周边的朋友或陌生人交流,这种新鲜感已足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节日的狂欢中,使得这个文化主题更加生机勃勃。

      借助万圣节谈到这么多的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并不是站在完全认同和全盘接受的立场。存在的具有合理性,国人逐渐远离中国传统节日而扑入西方节日的现象下,一定有其存在的原因,不剖析内在原因是无法理性理解这一存在现象的。中国的文化以及节日需要传承和发扬,我们该如何着手?我们欠缺的到底是什么?

      推而广之,文化的构成是什么?文化需要依靠什么承载和传播?从对节日文化的解构中,我们也可以在更广泛的文化研究上得到启示。




笑书
2011年10月
笑书斋重新开张,欢迎光临:http://www.xiaoshuhr.com

486

主题

64

听众

1万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7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注册时间
2011-5-25
最后登录
2013-4-25
积分
12812
精华
2
主题
486
帖子
3228

最佳辩手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 17:09:51 |只看该作者
确实,文化也需要一个符号来承担,需要一个明显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4

听众

5003

积分

HR3000强

Rank: 40Rank: 40Rank: 40Rank: 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5-1-20
最后登录
2013-10-12
积分
5003
精华
1
主题
86
帖子
789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 17:12:24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版面太难看了,怎么编辑为有段落间距啊?
笑书斋重新开张,欢迎光临:http://www.xiaoshuh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4

听众

5003

积分

HR3000强

Rank: 40Rank: 40Rank: 40Rank: 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5-1-20
最后登录
2013-10-12
积分
5003
精华
1
主题
86
帖子
789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4 17:19:12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本帖发错版面了,不知如何移动到其他版?
笑书斋重新开张,欢迎光临:http://www.xiaoshuh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