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9-16
- 注册时间
- 2010-4-15
- 威望
- 4
- 金钱
- 6132
- 贡献
- 1573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770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10
- 主题
- 33
- 精华
- 0
- 好友
- 23
     
- 注册时间
- 2010-4-15
- 最后登录
- 2013-9-16
- 积分
- 7709
- 精华
- 0
- 主题
- 33
- 帖子
- 610
|
luozz,其實要看您對於研究的目的認定為何?我在書中看到馬克斯威爾認為研究有三個目的:(1)個人價值,解決自己的疑問、滿足興趣;(2)社會價值,解決社會問題;(3)科學價值,幫人類累積知識。此三者在研究中可能會重複出現。以您所舉例子而言,弄出更多的關係是為了科學價值,我們都想多了解一點satisfaction-performance的關係,它的作用機制(mediator)或是限制範圍(moderator),找到這些變數可以幫我們累積對於satisfaction-performance之間的知識。您當然也可以依您的個人價值為研究目的,也許只需要satisfaction-performance之間的單純關係就可以解決自己的疑問、滿足興趣,沒人說不可以啊!9 E- f% m+ |) h$ R' P
只是目前在華人學術圈以paper發表為導向的研究風氣中,尋找更多的"創新關係",提高研究的科學價值,的確是比較容易發表的,也是對於知識的累積是有"貢獻"的,但往往易忽略對本土社會的價值。& M* a' X6 d3 E- Q, C
最後您提到有關"真理",您可以試著看看有關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我們目前的研究典範乃在於追求"近似真理",沒人知道標準答案,我們宣稱將不斷不斷地逼近真理,而且將持續下去,但真理在哪?只好將目前廣為科學社群所接受的研究當作"暫時最接近真理的真理"(孔恩的科學社群共識)
" d0 R$ o% p9 Y, i; e0 @' x+ H7 I# Y2 e, ?! K# X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