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5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训工作中的能与不能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5

听众

7561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21
最后登录
2021-1-18
积分
7561
精华
0
主题
865
帖子
1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23: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于培训的投入产出关系,时髦的调侃是:"如果培训是可以的,那还要老板干什么?"不是说培训一点用没有,一分钱也不该花。同样,培训也无法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不能"搞运动"那样兴之所至就大肆铺张。症结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区分"培训的能与不能":每一阶段、每一层面,哪些事情是培训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培训做不到的。 8 p3 l ^" |8 } v/ [ $ X. c% b3 B4 B" R" Y 是要求,不是需求% n! T% W( a g& R. t4 `; v * Q& ]" q! O# K2 k   一般培训教材中,都少不了"培训需求调查"这部分内容。多数企业的培训操作实践中(内训外训皆然)也都把这一环节当成开宗明义、师出有名的第一步。 , p2 V5 M0 \- j# D9 Q z5 g' \) b 6 i8 A. B% ^$ _, a  笼统而言这似乎是不错的。' j. k( l* C- e0 x. h' P1 u ! Y& P% w! Y' I/ J* s% M   但是,以此观点指导的实践,往往难以摆脱"主观化倾向"的危险,最后的结果是:要么被所谓的"真实需求"、"个性化需求"牵着鼻子走,一个点一个点地考虑问题和提供对策,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难以形成全面效果和联动效应;要么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调查归调查,操作归操作,只要培训的形式花哨、场面铺张、内容煽动就好,能不能解决问题恕不考虑,基本把培训做成了相关领导、干部的"面子工程"。 1 @% g I+ g" g2 O( v. S$ W1 Z% y5 o, @' h3 `' S' Q, u, d   平心而论,"需求"这个词本身并没什么不对;麻烦在于它很容易将人导入"个性化、主观化"的歧途。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企业中每个人对需求的定义也是"我心即世界"、各有各理解。 ) P1 p1 u( P9 l3 h' @# X. S 5 F: Y/ ^8 T, c1 j* s; m' i+ d  比如,大家可能对于"企业需要提高经理人的管理能力"是容易达成共识的,但对于"什么是管理能力"则一定是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好,培训操作者(组织者)通过反复多次的交流、沟通、分析和确认,使大家都同意目前经理人需要提高的管理能力是"激励下属和向上争取资源";问题解决了吗?没有!还得进一步描述和定义,对于上述两项能力,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好的,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是差的。 # a; N5 U6 r6 f5 N9 k8 x* J B' |& \2 K7 ]是能做的,不是想做的! ^2 ]2 Z& [% `; |4 t H, H 4 @9 }6 }( v0 `) C$ k3 m) ^  很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培训体系建设或曰系统化培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愿意在这方面配置人、财、物,赋予培训工作在组织架构中应得的地位。 ' }# s, \" p6 _2 L) z' C. n 3 d$ z% b( H* @8 R; F1 u7 G  恰恰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对培训操作者造成的困扰日益加剧。这个矛盾就是:想要做到的理想境界,和现实环境制约下的能做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为平衡培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而产生的矛盾。2 M O6 c( c# u0 V / `$ U8 z% W$ B  这好比一个人想从深圳去上海,用"外包"方式可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以及旧社会的马车、轿子;也可以自驾游,骑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步行。要去上海可视为长期目标,选择哪种方式去则可视为要采取行动前的一个短期目标。 ; @* [0 j: J( @- ]2 \: S! _7 C9 _4 h) e" W   决定这个短期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为什么去上海,是商务洽谈、旅游观光还是想考察采风;二是目前的经济能力;三是个人的身体状况,能不能适应将要选择的那种方式。三者不可偏废。& e% L' d' {8 H) p* C $ P7 o) J) ] y( t/ H3 K   上海当然要去,体系也一定要建。需要警惕的是,企业想做的往往远比能做的要多,一旦忽略企业财务和体质方面的制约,就很容易抱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速战速决思想,而最终使培训走入"天天描画蓝图,年年原地踏步"的怪圈:想得到,做不到;事做了,没实效;蓝图好,吃不饱。 . ^; i, v1 L$ c' G& R f# I8 }% N, U1 k   接下来的难题悬"怎样界定什么是企业能做的?"对于企业中任何带有初创性质的管理类工作,这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极其考验操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一个可行的做法是由操作者自定(30分和50分的)标准,再通过标准确认、达标行动、标准维持和巩固等步骤,来逐步推进。采取这种做法的基本原则是:自定的标准宁低勿高,坚决摒除"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镇而不舍地追求持续改善。 4 K' ^8 D" H/ k$ f7 C" O& P# h# A1 d + q! w9 [# x. z4 N, U& \2 U 是行为规范,不是价值观! @5 r. L" p) J6 E" O$ o0 J# M* y & f+ m, _' b" z9 `$ _- Y5 N  在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的说法折腾了一阵之后,企业的雇佣观念也在经过冲击、摇摆和迷茫后重拾传统。一个佐证是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聘用和考察职员时,将其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有些企业还通过设立诸如"忠诚奖"之类的奖项来以资鼓励。) h) {' z# E' Q1 L, V. x + K: A" u( v$ L1 }   不过,当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因此而顺理成章地认为:忠诚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可以而且必须依靠培训来解决肘,麻烦又来了。 0 ]% h. q3 S8 t3 F; [: K/ J 0 [' o! [# ?4 I4 z6 H/ h  在企业内部,牵涉到忠诚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时,绝大多数时候那些置疑者的意见、建议、观点、见解都是难以进行深度讨论的。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反思和牢记的是一句简单的老话:言传不如身教。 ! H! K9 a0 |8 W' ? 0 n" f, _& {) Z* O9 J! o  培训能解决的是企业成员的行为规范问题:什么行为是鼓励的,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反对的。重点在引导和规范员工"怎么做",个人愿不愿意都得遵守;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员工在做出某种行为时,总是发自内心地"崇高伟大"。, G7 R" C0 a' E5 A ) h t& u4 o6 e& F* d   价值观并非不重要,相反,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惟其如此,才不能轻易将此重任交付给培训,而应是时刻体现在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之中,潜移默化之下,使员工能够通过"察其言,观其行",来增加对领导的信服,激发其对企业长期的忠诚、敬业、尊重和自豪。 ( G9 ~. x9 `1 ]1 [ + \) f4 l3 V: ]4 j V$ A是管理方法,不是管理能力* {3 \' l0 R$ e6 p; T* y + {4 W% l: o8 x8 H   如果说对价值观培训的高期望现象在企业界还算不得十分普遍的话,那么,企业在能力提升方面对培训的信赖和依赖则可以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视之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 {* b A( M; c1 z% ? 培训果真如此责无旁贷吗?未必。 * d+ y; c3 a' p: d5 J : v- \, E4 H7 i* z" |- b/ \  一个企业成员的能力,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维度在静态下显示出的固定数字,而必须是伴随企业的经营实践,在动态中多维度的综合表现,而且最终必须体现为对企业的实际贡献程度。具体来所,企业所要求的能力应该包括:基础知识或广泛性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行为表现(做不做,做得怎样,能否维持高水准的表现)这四个方面。# y+ }/ Y. L$ U ) E! H# b7 r1 l9 h1 O' X4 p8 p G8 q   基本上,对于知识和技能,培训是能帮上一些忙的,但对于态度和行为,培训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少之又少了。中国的古话说得好:"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师能授人方书,不能使人必为也。" / Z6 @* g6 b% m8 F6 w9 `) f1 d9 a4 I5 N3 u6 c   这不是说企业对经理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无能为力。正如上一节所述,态度问题(往往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最需要的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而行为表现,则更多需要制度性的规章条文(如薪酬制度、考核方法等)来引导、约束和规范。 / a/ x! R) V+ q9 e9 q } ; \; h( `* w" v+ t* Z* i/ ^是得到什么,不是做了什么8 V2 r! o8 G; F0 M7 ~ / F& `+ o* i! g9 b J( s  综上,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做和能够做的,首先是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出发,找出和确认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具备的能力;然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可衡量、可复制、可提高的地方,比如员工的行为规范和经理人的管理方法方面;要始终抱持持续改善之心,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而要避免追求速胜的心态;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企业有很多难题是培训所难以承担的,比如价值观问题,经理人综合能力提升问题。 9 r+ d- B% t& I( ?( y! A3 J* K2 c1 n* [/ `% h2 Z   认识到以上培训的能与不能还不够,还有最要紧的收官一手:通过种种培训实操,企业和员工得到了什么一一而不是培训组织者做了什么。0 w2 `' H0 ]+ ]6 U: H " X6 a+ {' T# y& r0 v4 X: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贡献是衡量培训的惟一标准。

2

主题

4

听众

958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6-15
最后登录
2004-10-11
积分
958
精华
0
主题
2
帖子
15
沙发
发表于 2004-10-10 01:16: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执行力的问题。

培训需求调查时非常必要的。 其实需求调查中不单单是包括何种需求,更包括企业自己本身的能力调查。 而具体培训的落实,则就是执行力的问题的。这要从整个企业的文化及员工的attitude来研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