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11-29
- 注册时间
- 2011-9-5
- 威望
- 28
- 金钱
- 158
- 贡献
- 7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60
- 日志
- 24
- 记录
- 0
- 帖子
- 4
- 主题
- 3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1-9-5
- 最后登录
- 2012-11-29
- 积分
- 260
- 精华
- 0
- 主题
- 3
- 帖子
- 4
|
中国的多数行业仍然没有实现产业集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对多数。即使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海尔,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规模稍大的小企业”。小,这是中国企业的基本现实,差别是很小和比较小的问题。
: C) Q/ C) Y! `# y7 ^7 } 承认弱势,正视弱势,是中国营销的基本营销环境——环境导向比消费者导向更能体现营销的本质。
2 d0 B+ X" E" G. y8 D4 Q 再大的中国企业,到了发达国家也是弱势的,因为发达国家消费者心理上的强势。再小的美国企业,到了中国这样的国家,也可以表现得很强势,因为中国消费者心理上很弱势。美国名牌就是当然的世界名牌,中国顶级名牌抢夺世界品牌榜最后一名也很难。这其中当然有企业因素,更有国别因素。" k/ X; ?0 E5 e3 `& r6 ~! U! W
品牌可以跨越国界,但品牌的背书是国家。能否成为品牌,除了企业的努力外,还有消费者是否具备先天的优越感。因为发达国家消费者先天的优越感,中国企业一直是弱势的;因为中国消费者面对发达国家缺乏先天的优越感,所以,即使在中国一败涂地的跨国公司,仍然表现得有优越感。
, G7 B! q ^4 M4 p- p 关键的问题不是你是什么,而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 p, x7 A! H6 D* O
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企业也是如此。至少截至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强势的资格,这不是由企业决定,而是由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国民的集体认知决定的。别人认为你是什么,不完全由你的现在决定,还由你的历史决定。; [: Z* g ?. L0 A# ]
当然,承认弱势,不代表心理上的弱势。弱势而不承认弱势,是弱者的心虚。弱者的卧薪尝胆和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强者心态。
; u' ~0 S5 M2 O0 |4 c5 N1 `/ P; l 在理论上,西方主流营销专家都认同营销必须面对现实,但一旦面对现实,专家们也会表现出因为居于强势国家所带来的强势心态。定位论专家里斯接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专访,在点评李宁品牌时说:“先打造一个强势的全球品牌,然后在中国市场上提高这个品牌。”
: @: z- z; J9 p2 a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逻辑。美国人对世界的心理优势决定了他们很容易这样思考——这与专业与否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是顶级专家,面对多数问题,通常也是本能思考。或许,20年后,多数中国企业都会产生如同里斯一样的思维。9 L1 v: o! _( }! b7 {$ Y, K3 B" c
既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不承认中国企业的强势,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弱势的现实,并建立与这种现实相对应的营销逻辑。 6 S7 k4 z l1 O
正视弱势,成就强势,这是中国营销的起点和目标。对不被看好的成功进行总结,比对看好的成功进行总结更有意义。
# _5 @% P0 O2 a: @ 现在是对质疑进行反质疑的时候了。' p4 y$ ]' R8 R# W
4 {5 r( {/ R" \3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