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9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核心理论

[复制链接]

5

主题

4

听众

13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2013-4-6
积分
131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3:3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核心理论 * \+ e3 _) {7 {2 Z+ I) Y7 r( p; d9 ~! V1 r' m0 {- @ 一、人际关系理论* I; `: O+ X: K- i% w$ Q/ t5 P 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2 v/ r5 A) z% K& h+ W2 T 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 q+ k# q1 Z2 d5 c# r p. w$ O: d, A0 {夫";$ W. f1 i6 O( {# l' v5 }/ c 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 5 h9 A6 g) P$ g. H1 |* {' P* y1 C( Y 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 * h! d: _* U* B, k c% S ; T! d: u6 e( x# s面的需要;, \( w" {: U$ m5 g/ t 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 0 V2 C" V4 r# X/ K6 M/ C : ~8 D& Z& G1 Q1 L6 u1 D"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 1 ]& R) T; i9 |# k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 e) c) Z9 ?9 E3 y5 T& S( p. a7 j& Y & Q! Q( q3 J/ Z# S+ R& K4 N 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 S: ^" L! Z/ U1 x4 y 二、双因素理论 5 l: N2 G' ~$ H. S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 + C' f' @+ R; n( l+ }; y4 q, o- Y4 l. D8 e 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 ! I+ g8 N6 P; m$ N3 d# D: `& B- p; a3 O* b1 r6 X/ F ,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3 \9 ^% a, _5 o. q8 f 0 k9 V6 P, s% J4 W+ ^ 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 N) @% M5 |7 X: M7 ]" E9 p9 p) Q 4 g8 }# I- V" i2 S$ B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 z0 D. p+ }: C; X- c( Q # U' ^8 O2 X$ T* G7 c; F 三、公平理论 & `& ~5 N' N1 {# R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 q& N" S9 ^; Y6 j q+ V* X7 O1 e- z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 ; I) W) w/ }$ R9 H( H0 l& o; z! t$ k4 h5 s: T( u+ U/ ~ 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 u7 W( T! c0 c 6 e4 B. \/ K; P3 R8 A;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5 y, t* X: K8 W( \( S% f * ]& U% V3 J0 |5 v. p: B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0 W) ~+ t- Q) l3 }* u7 R6 g ( @- Y' m$ E/ z9 y9 J四、期望理论 9 s2 G+ M0 O( Z5 l- u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激发力量; E& r; X% }+ @% r$ [& O ) i) a0 b5 s! U9 n } (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9 G' Q4 H- v& g7 o8 h 9 p4 }: N9 m: i8 a9 f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6 K1 Y3 O: P! l; i / C" s1 W% _- }0 A1 f6 K; O6 V7 O! B 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7 b! B0 s9 s) V& P , |$ A1 M" g! Q% S) B# o$ Y3 @$ Z$ Y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 y A, F8 @( ` * }) |* x- h- F! r& u五、挫折理论& }& A/ n' x5 b# W 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 # R3 O0 O# Z# G; h, [ C4 i) |' B y5 E- c0 i( P 引起的心理状态。就是说,当个体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 . ^- s% z2 u& g% }( m& R 1 f6 W3 g; G$ @* q2 d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形成挫折的原因有自然的和社会的: p/ ~& t' d6 n # g7 x7 A8 F9 c: |, w" N,前者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后者如政治、经济、宗教、工作家庭及风俗习1 ` ?( O7 b; q+ O$ l& P " w/ w9 o* M7 F# I3 l 惯等。 4 M* D) P2 f8 b2 _' I3 U9 P ( X$ v3 |* D( X$ B# B6 O六、权变理论 / |+ {1 i/ g$ W- `该理论认为,参加组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胜任: B% K! [. U/ {+ w$ K * t* S/ H" O' u( N# P感,管理者要让不同的人实现各自的胜任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应同管理对象 ; Y# X; T: N8 ^1 {* R3 X- P; l) p3 p: }- r 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进行多变量的分析,要根据工作性质、9 c, Z! A$ s6 Q) D7 w ~- P* M3 h; ]; @0 z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 @, X, v$ b# F- u ( M' r }$ h- x' w( _2 S,个人的胜任感是可变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应继续激发职工的胜任感,使9 z& S1 k, d7 E, c: \+ b/ E6 t 2 H# @" h8 g" O( z! G" L, M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 R1 e7 C9 f' u % Z4 C1 f. H0 C: h5 c, v1 O# i, P 七、影响决定论 7 a5 U1 N" n6 L& ]# m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来实现的,有影响力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单7 Z' A- r% C6 v7 o8 r4 U6 [ 5 r* Q. `/ `. b- s* z2 r7 ?4 D 位的真正领导者,所谓影响力的大小,是就双边影响之差异而言的,以个人来说3 e- m! N: Z4 [1 k7 ]4 Q n9 I3 l2 ] * L U' A1 B: Z# m: r,如果影响是顺差,即存在影响的净流出,他在群体中就充当着领导者,如果影 * a( H z4 x. e" I8 f2 b. L2 f. g3 [: z: P `! u 响是逆差,他就是只能成为被领导者或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 * Q& J8 K6 l/ @ e8 d! [& }9 E' g/ R" q4 r八、双因模式论 & Z8 a( H# v( ^; g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又有两个,一个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主动 ! _: @$ x8 a8 P- E2 U' J* e) y a+ K" i$ j7 M 结构,另一个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体贴,前一种因素指管理者划定他与工作群, y) f4 r0 m* Z% J- U! | 9 q& d0 D. B5 ~9 A0 A5 e& J体的关系,建立定义清楚的组织模式,以及意见交流方式和工作程序,后一种因3 V5 X7 N& z" e7 N3 n0 z1 @ ( }" c& w5 E4 |' Z: f& I- h 素指存在于领导者与下层之间的友谊,互相依赖和互相体帖的关系,二者各有长 % N% [5 G6 `1 _8 a1 z6 i. C6 F8 W c$ I; D0 ? 短,它们不是排斥的,而是可以结合统一起来的。 / V( r/ Q: L8 p' a) K, U# A/ a% [. Y9 ]) t( L, y3 u 九、强化理论 1 w( O0 H9 J- a& U3 a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5 |4 f3 Q+ D6 O* C* n# d" o: p5 o4 B 4 F# p! ^, O1 g# e* a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通过一定的手段( Z6 z4 a- L4 I( V& J( n2 a * Y1 I7 B1 Y. c; s2 n,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1 o0 R O k! x: K 2 p1 z+ o- U7 { 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 . |" C# J8 H$ e d3 {0 k / A* `% h* Q. U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9 t( Z. O: ?3 o7 q! P9 T& R f" f ^3 r5 M) g5 \. L0 n十、需求层次论 * Q/ x7 y5 i4 n& L) m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 % x% Q7 n. C* U1 h% W# \6 X$ H* E0 @ . @4 |" H7 v! i; x% @: O,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这就促进了 ; f; A1 t8 t3 j- j+ }' Q. @" T$ o' F, K% T9 J( y6 t 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6 t1 W, d8 a+ `9 o0 w: t " K% ?: f$ {$ B" e7 e0 c a 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6 U9 ~8 B% n$ t ^- D: q: i " x' e% f. [. Q* X! N/ t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2 e' R/ X# v) a0 I I( m * e' Y: G4 p o: x、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Q1 z) n; ~3 D- _7 C: } 文章来源:www.aq800.com HR资料工具共享中心 zx19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