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3-19
- 注册时间
- 2012-2-8
- 威望
- 0
- 金钱
- 208
- 贡献
- 67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7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7
- 主题
- 35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2-2-8
- 最后登录
- 2013-3-19
- 积分
- 275
- 精华
- 0
- 主题
- 35
- 帖子
- 37
|
现在有多重职业身份的人越来越多了。
6 L" I& M% i0 |8 j* x& V, `% _" I. ]
' N6 y" }7 p, e最常见的是商务人士跨界公益组织。我见过的有大学教授开办动物保护组织的,比如北大的吕植女士创办保护大熊猫的山水中心,企业家创办公益组织的,比如软件业的戴剑飚先生和他的听道讲坛,等等。
1 Q- O! i5 g5 E" T' `. C$ S0 ?& Y. \/ [& b# \4 x% q
当然更多的人不是在创办,而是在参与。经常有朋友见面,发给我另一张新的名片。有的是乡村教师培训公益组织的联络人,有的是网络电台的播音员等等。以至于有时打电话谈事时,首先要说清楚他这次代表的是哪一个身份,免得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0 |1 \8 P) f; X- f" N2 R/ ]9 V7 _; Z3 d3 h# a
其次则是横跨产业链上的数个环节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葡萄酒经销商。听说我是位葡萄酒爱好者时,他先是递给我一张经销商的名片,名片上标有代理的多个葡萄酒庄;后来听说我是位编辑,也在寻找包括葡萄酒评论人等各类作者时,他又递给我一张葡萄酒报纸兼职记者的名片,上面标着他所撰写文章的网址等。这让我一时很迷惑。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做葡萄酒作者更专业,还是卖葡萄酒更专业,还是两者都不专业。6 O- N# }! A. f9 l- J2 _; w
+ b$ @9 r: }/ {, X
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兴趣,或者是为了挣份外快。我见过一个神人,当他作为市场营销总监向我展示他们的产品有多创新时,为了进一步加深我对他的印象,竟然说了一句:“姐,其实咱俩是同行。我的正职工作是福建一报纸的外派记者。不骗你,四金都是他们交的。”这句话在第一次风面的时候讲显得十分唐突,让人不知道是该更信任他,还是更不信任他。
9 ?9 a; G! w' r4 R) T: c, ]. W& G5 R: Q1 Q" q( g
尽管这其中某些“多重职业”含有了中国特色的乱象,有些甚至涉及到违规的黑灰色地带,但在规则清晰的范畴内,职业人还是应该积极开拓另一个活动空间,为自己的能量多创造一个释放的平台。
* U; M' d6 q$ b5 m6 G) I
7 R& N" a0 B/ E( B$ W# G一来,职场新人的升职空间相对小了,这种情况在大公司尤其明显。那么与其满腹牢骚地把精力低效率地耗费在正职工作上,不如多快好省地做好那个初级工作,然后把时间节省下来点亮另一个职业身份。' w1 U! m6 T, R& u2 _! Z& M
K3 C3 `# y! o9 d: u. D7 ?% G2 J
二来,多重职业身份的人幸福感更强。比如搞乡村教师的那位朋友,和我在一起,他就谈商业模式;和大老板们在一起,他就谈公益事业的管理。这样他可以在多个平台上为自己找到更高的地位。我有位好朋友业余时间热爱表演。她立志成为商界里最会表演的,演员里最会经商的人。这种身份定位,可以为一大群苦于爬不到总经理职位的资深专业人士开辟出直达幸福的快车道。离开公司后,他们有资格这样评论总经理:“他就只会工作,有什么意思啊。”
! A5 L: h$ E( W) \& V Q/ B: k7 x5 }/ i0 h( W$ A- Q5 ?. X
第三,这可以解决那个“兴趣与工作”的经典问题。做一个不太喜欢,但可以挣钱的工作;再做一个很喜欢,但不挣钱甚至需要花钱的工作。6 A' v! [/ d2 W& o
( C8 t2 `$ I% Q$ u( `9 l" d* p
剩下的需要担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稀缺了。拥了多重职业身份后,你会发现,等人的时候,去洗手间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包括上班时间上网的时候,都可以变成其中一个职业身份的工作时间。这样的好处是,你再也没有时间去发现自己不幸福了。
5 B# R& a- r4 I W5 [- m. H0 z$ I. V/ _8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