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8-4
- 注册时间
- 2003-7-20
- 威望
- 0
- 金钱
- 2756
- 贡献
- 70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826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731
- 主题
- 17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7-20
- 最后登录
- 2006-8-4
- 积分
- 2826
- 精华
- 0
- 主题
- 172
- 帖子
- 731
|
为什么我们的员工不能更积极些?为什么他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他们不去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完成更多的销售额?为什么没人为解决问题出些主意?为什么人们嘴上说打算去做某事,实际却并不兑现?为什么他们不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为什么我不仅承担了自己的工作,还要承担他人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者只顾保护自己的地盘,而不是为实现目标而携手努力……' G% L( N# z# z4 w' y6 I
" Y( H2 U L; m0 ^ l4 Z# Q
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企业管理者的心头,挥之不去。在采取了规范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企业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企业文化,于是有了《追求卓越》、《基业常青》等介绍国外企业文化的经典著作红透大江南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习和导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却仍然是“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1 i$ x, ^; T D. x( {
$ w5 L+ R: ]( H5 h! r4 h7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8 ?! f- \& ]6 V+ H3 F
/ K+ U. N+ F3 m4 D* N0 O 八月初我应邀赴苏州就目前国内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建设的问题做演讲之前,为了充实论据也为了使演讲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我匆忙上网搜了些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十几分钟搜索的案例,竟基本可以囊括目前企业文化建设的大部分误区:
& h8 i* E% `" L/ W- Z' E6 H& H7 J5 L$ n0 E( p' m1 d2 N* H; j
一、抄袭:网上有一家“新世纪电脑公司”,其价值观宣言竟然与“柯达公司”一字不差;
M' L' b; `. g! i3 D: \ v; L
* g' n2 b: [* x% }( ~0 w; c二、概念混淆:中国移动的“企业价值观”是“持续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其实是企业宗旨;他们还明确给出了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评价标准”。而这应该比较符合使命的定义。北邮电信将“核心价值观”细分为“利益观”、“人才观”、“价值观”、“管理观”、“竞争观”等,这样一路细分下去,最后将“价值观”归结为利益分享的观念;& q# s/ I* K& p" S# V, B6 @
* i( o: j, t9 E* g1 Y三、本末倒置:中国天地卫星公司在宣扬公司精神之后,声称“价值观内容暂时没有!我们将在近日完善”!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没有企业价值观,哪儿来的企业精神?和天地星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平安保险,洋洋数十万字的企业文化手册,却对价值观阐释惜墨如金;
$ v$ v# t& m, I; ]# A+ P: `- t
: t0 o. p/ C) X7 E四、文字游戏:在各个不同的企业网站上,我发现,使用“上善若水”之类云山雾罩的古语做价值观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 I+ ^% E5 w$ A7 v& Z4 r' n% j7 g6 e; {, Y( ~; M
五、错误的价值观:东风朝柴宣称“朝柴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
$ o7 R+ T6 S* D( n' h……
+ `' w5 @% c$ q5 X/ C" A) a J; Q
这些问题,我把它们概括起来分成三个层面八大问题:* V+ q: G- h. R* a
; k# w5 b) B$ t/ K
一,组织实践层面: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成为组织管理的实践工具9 e9 P# L5 y" ?/ U
' S" ]" s" F# m! M2 |& F# j
1、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缺乏认识) m) F. p$ K" U8 w5 j
+ z% k0 ] p0 G( r3 L) k! ? 主要表现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价值观,或者就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或行为规范,等等。其实,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它更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LOGO、企业和员工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等。在互联网上,在“企业文化”栏目下,随处可见的是把领导视察和员工文体活动列为栏目主要内容,却对可以深刻地反映其内在信奉并需要倡导的精神文化不屑一顾。
_' W! s' L# k6 m- @) p4 v, x( \) F6 j" p
2、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3 y; r) e" U) e, u
) h. y' i( W7 W1 W* v1 O5 }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要具有时代的特色、行业的特色,更要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企业家群体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它只能从企业自己的实践、从企业家群体的实践中提炼出来。企业文化理所当然的要传达出组织的价值观,起到动员并鼓励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作用。
" }# s9 r! @! g! Y5 r# ^/ k6 }0 s/ `% C/ @1 V8 k4 G6 }
欧美国家由于理论研究的基础深厚,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工具和方法已经相当完善,比如有一整套的价值观的测量工具、价值观的考核方法等。但是在国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和内化外宣控制,聘请来给企业支着的专家大多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拿出来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一如两句古诗说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其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一是让企业成为“行尸走肉”——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企业,难道不像没有灵魂指引的人——行尸走肉吗?一是使得企业“魂不附体”——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及其员工的实际行为两张皮,甚至相背离,恰好像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 T2 f, c" [4 l6 x9 }: g! \; S) I0 a* Z8 `
国内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时组织保证也很弱,好一点的有专职的企业文化部,有的在行政部门,有的在党群部门,有的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大家你推我搡,谁也不愿承担具体事务。最近有媒体在讨论企业是否有必要设立CCO——首席文化官、CCO应该在企业中起什么作用以及CCO与CEO的关系怎么摆的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同时也是首席企业文化官,此外,企业全体员工都肩负着建设企业文化的责任,但是,最好有合适的部门专职承担企业文化建设事务工作。
* ~. R8 B9 r0 E: I6 y
! E$ N( C. l0 B4 M( \2 b# T/ [# P3、企业文化不能形成体系
, `5 K. i4 _( f7 e
% d: A5 R, P% u" O: a4 c. ~4 C8 D0 ` 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由于前述问题的存在,国内企业文化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到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汇民族的少(详见附图1),口号形式的多,主体精神的少,能够在战略、策略和执行层面形成体系的更是凤毛麟角。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直接造成企业文化“虚化”,管理者和员工对之既爱又恨,都知道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强大的推动力,可干着急,使不上劲儿。随意性大和僵化并存+ U V$ }; }5 S5 ?5 k+ d/ ^
: L6 x; m& K' n) @ I 由于企业文化不能形成体系,缺乏经过整合的推进系统,导致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详见附图2)缺乏一致性,进而导致企业文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管理行为,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随意性很大,企业文化手册可以变来变去,核心价值观居然也变来变去,仿佛粉饰文字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2 A+ Z- s9 q* ?/ K$ w0 y& Y" r# H$ C! Y, l' K6 k3 [
同时,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经营战略已经调整,或企业文化出现了病态,但企业文化未进行改变,企业没有对企业文化加以变革,致使不良的企业文化侵蚀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 w& }$ R6 J' j4 d8 P9 h# n
1 w1 `' D" q8 B" ^ 二,实证研究层面:国内指导企业文化实践的理论缺乏体系,甚至有很多歪理邪说! I& k1 o# D6 N) H0 E
. E- I- l/ J. p
1、理论滞后于实践- D) s) @5 y* P* S. V/ w3 ~
: x S2 c" N% I# B; D' a% P 企业文化不是舶来品,国内久已有之,如“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等等,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的确是引进的。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并不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h) m5 s" K- O* m% x8 z5 X2 P+ G, B; o& y8 R
其一:我们习惯于凡事有机构主管。国内“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机构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侧重于传统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形式;中国企业文化推进委员会——侧重于CIS建设;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一个组织两块牌子)——侧重于思政工作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从进入伊始,在理论体系、实践指导、操作模式等方面就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形式主义的。
$ n' G; B! d0 M& L' O+ q5 r, `1 Z6 ?' P- |$ @; K# ]9 x. Y+ g
其二:得罪人地说,很长时间内,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大多是没做过企业的,看了一些书,到几家企业调研过,堆砌一些杂乱无章的理论,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以及几乎无所不包的理念全部囊括,就成为企业文化专家了?摊开市面上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内容上千书一样,你的和我的一样,当前的与十年前的一样。
6 ~4 `* S' D( y# ?2 u
# C+ d; @1 A4 b# u3 |# w" e一定程度上,国内企业文化理论滞后于实践和落后于国外,是制约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