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8-13
- 注册时间
- 2005-2-13
- 威望
- 0
- 金钱
- 793
- 贡献
- 116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0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5
- 主题
- 22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注册时间
- 2005-2-13
- 最后登录
- 2013-8-13
- 积分
- 909
- 精华
- 0
- 主题
- 22
- 帖子
- 45
|
沟通中的“同理心”
+ R G9 F! z& m# ~: |6 H% {. ?5 r' I$ X2 i
$ k8 j' B1 _2 i3 _/ y2 z: q& e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你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沟通中,同理心尤其重要。有个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工作中因为某件事发生了冲突,也有说“你坐那个位置看看,也要这样做”,说的也是同理心的概念。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就够了吗?是不是还有更深层面的东西呢?我们把同理心分为两个层次。1 a: ]: p9 f! i$ x% X! J
! S3 P" \; Z# z, s* |" @ U& p 表层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了解对方的信息,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表层的同理心。深层次的同理心是理解对方的感情成分,理解对方隐含的成分,才是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才是深层的同理心。
! x+ l/ P+ b9 j1 ]! q1 b6 X3 G9 v9 G8 b8 c' t0 ^. ?
你的同事小张,是个很优秀的销售代表,在公司业绩领先。但他最近有点消沉。下班以后,在办公室,他找你聊天。
^8 X$ c/ r2 l3 g, O6 G
7 T8 S% v& D! i5 J- ^3 d7 I 小张说:“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但客户的销售量还是不高。”
6 B7 O, o3 o$ b/ B# j( J3 v: y8 S
. H/ o* G3 `/ [8 q" O5 z 这时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怎样来回应呢?你是建议他怎么做吗?你是点头倾听吗?你是一起来抱怨销售政策吗?其实表达同样的这句话,其中蕴藏了很多种不同的感情成分,有抱怨、无奈、表达建议、征求建议、希望指导等。能听懂他表面的意思是初级水平,关键的是听懂他说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内容。下面是用不同的方式说“用了一周的时间,客户的销量还是不高”的事实。看看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 V# ?3 C. I1 W7 t @4 b" P! m9 e; C8 `" P3 M6 V) K) o# d" S% p
小张说:“嗨,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客户的销售量还不高。”这样的说法,对方可能表达的是无奈,小张不知道怎样来做这个客户,他已经没有办法了。 1 @$ Q* I& a, k6 o
( c/ b1 }6 l7 d% Y7 Z
小张说:“看来是麻烦了,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客户的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对方是想切换这个客户了,可能小张心中已经有后选客户了。
" {5 W# X6 T( `2 g+ H. A9 y: {. T3 O) Z
小张说:“说来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小张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希望和你探讨一下,怎样做这个客户。
6 [/ C4 y0 O) n2 [$ M
0 l2 Z" ^7 D5 S1 v% s2 l 也就是说,对方表达的“信息”是同样的,但是因为表达的语气不同,所以带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给对方回应最多的是“给出建议”。当对方仅仅是向你抱怨的时候,你给出了指导的建议。这时小张心里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想:“就你厉害,就你能,难道我不知道怎么做业务吗?你又不是销售经理,上个月你的销售额,还没我的高呢,凭什么指导我?”但是他不会和你说的,表面上他会附和你的说法,很可能其中有很多不耐烦。最后的结果是你好心帮他,可是还落下了坏的印象和一个“好为人师”的绰号。真是不划算。
$ v" `/ q- m! \/ z
5 K# g- o2 x. m9 H0 F r4 P3 U5 ~ 当小张在抱怨时,他其实自己知道怎么做,就只是想发泄一下而已。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着,你只要听着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 , ?/ L6 j" K! a! I# U
+ q: L) y9 C2 M2 S' l
当对方无奈的时候,可能对客户的能力有怀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公司的策略,这个时候你只要安慰和一起分析就可以了。
2 C. |# _1 J5 G+ B, g1 P6 K
* Z: g1 h9 [1 `% i* t2 l. F+ [9 V 当对方想切换客户时,可能是对直接切换的信心不足,需要你给他鼓励。这个时候你只要鼓励他,并分享你曾经切换客户的经验就可以了。
3 f' e( b. A# J+ [# p( ~0 t9 u
* z6 m* @, D- g8 Z2 h9 P 当对方是真正寻求你的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分析这个市场的情况,给出你的建议。但是要说明,仅仅是你的建议而已。
. m% Z8 r; E" u' c$ W0 D$ V7 i7 Z: F4 }8 h% a
在沟通中,光有表层的同理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深层的同理心,这样才能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很多情况下是让对方懂暗示,让对方“猜”。如果不知道通过“感情成分”和“隐含成分”来了解真实的信息,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