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4-11-19
- 注册时间
- 2010-6-8
- 威望
- 119
- 金钱
- 35256
- 贡献
- 33458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68833
- 日志
- 7
- 记录
- 0
- 帖子
- 0
- 主题
- 0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0-6-8
- 最后登录
- 2024-11-19
- 积分
- 68833
- 精华
- 0
- 主题
- 0
- 帖子
- 0
|
我打羽毛球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当时的初衷是老坐办公室,腰肌、颈椎等均感劳损,去运动一下以活血松筋。球友小刘的球龄比我多了两年,在我学球的最初时间里把我打得很惨。这可以理解,因为他已打了两年,而我才刚摸拍。到了去年国庆节,我们的水平已比较接近,彼此已互有输赢,他要赢我已不太容易,但水平还是略胜我半筹。
可能是感到了危机,他交钱参加了羽毛球学习班,培训时间三个月。之前为了找个伴,他曾约我同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成行。于是在我们打球时,他就在旁边有板有眼地练开了(学习班的培训场地正好在我们旁边),正手击球、反手击球、扣球、吊球……每个基本动作都练习;偶尔当日培训结束后他还和老师配合与一些高手打比赛。当然我也没闲着,在与球友的比赛实战中学习战术:如何攻、如何守、如何配合补位等,同时也把在场下练习的自己还比较薄弱的动作,如反手击球、网前搓球等用到实战中。(我是这么考虑的,如果老是想到赢球,一些还不太熟练的动作不敢用,那么这些动作永远都练不精,水平永远也提不高,即使能赢球也是暂时的,输球却时永远的)。几个月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他球友也这样认为。
小刘培训完后,又回归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我立马找他单挑,几场下来胜负如昨。(我以为他会把我打得惨不忍睹)。我对他说,好象你没什么变化嘛。他默然不语。一名球友说,半年后就能看出效果了,毕竟人家上过“黄埔军校”留过洋。现在,半年过去了,他依旧是略胜我半筹。所以我笑他,白花钱去“出国深造”了,海龟派比不上我这个土鳖。他当然不服气,但找不出有说服力的东西反驳我。后来我们这帮球友对他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总结:一,钱没有白交,还是有点进步;二,基本功没有什么进步——击球的动作和步伐看不出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哈哈,终于说出我想说的话了——我就是觉得他学的东西在与我们比赛时也没见用上。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与培训评估有关的一个小故事。
说到培训评估,相信HR首先想到的是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这是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我个人以为,柯克帕特里克的思想路径是一条渐进式的主线:首先看一下学员对培训的态度和反应(反应层);其次看一下有多少东西装进了学员的大脑(学习层);再次是看一下知识是否令其思想、行为、态度等等发生改变(行为层);最后是这些改变能否给企业带来好的结果(结果层)。
现用此法评估一下小刘参加的羽毛球培训,培训评估报告如下:
1.反应层:良好。
老师:为本市羽毛球运动的佼佼者(在省、市运动会上获得较好的名次),办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认真负责任且在业界有较广泛的名气。
学习场地:在体育馆内,为标准球场。
学习时间:周五周六晚上18:00~20:00,不影响学员上班、休息及交际应酬。
培训内容:以基本动作(即基本功)为主,实战技巧为辅。
(吹雪注: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就成为高手是不可能的,故学习以掌握规范的动作为主,基础打好后在以后的实战中水平会提高较快。此所谓:师父带进门,修行靠个人)
培训形式:口授加示范演练动作。
小刘:对此培训比较认可,主动交钱去学习,培训中认真练习。
(吹雪注:以上评估一是本人向小刘面谈得到的结果;二是本人现场观察的结果)
2.学习层:未评估(但结果在老师心中)。
学员不用考试,学完后直接走人。但不代表老师不知道结果。学习班最后一次课为复习课,老师与每个学员从头到尾把所有动作演练一遍(可作为考试),加上平时的观察,谁好谁差他心里肯定有数。所以问一下老师便可知道小刘的“学习成绩”。
3.行为层:差。
学习完后半年内行为未发生改变(我们这帮球友的结论)。
4.结果层:(培训的货币价值)无法测量。
投入:学费300元、矿泉水及在外吃晚饭上金钱付出约180元(15元/次×12个晚上)、时间12个晚上、汗水和其它投入(如失去了12个机会与家人吃饭共享天伦之乐;设备如球拍、球鞋的损耗)等。
小刘晚上从不炒股、兼职或做生意,故时间无法转化为货币指标;汗水和其它投入亦无法计量。
产出:感觉有一定的进步(但无法量化为货币指标)。
此评估报告与我们企业进行培训评估所遇到的情况相差不大:反应层与行为层的评估我们能做,但觉得太繁琐太麻烦不太想做;结果层的评估企业的高管特别是老总最想做,但国内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测量技术不完善,评估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即使勉力为之,结果也不见得令人信服;学习层的评估(常用的方法就是考试)是企业惯用的办法,简单易行,但有被滥用的倾向。
应该承认,培训评估不好做;而且如果我们生搬硬套非要从第一层次按顺序一直做到第四层次,那简直就是做吃力不讨好的事:首先未必就能取得效果,其次还可能劳民伤财,惹来一片骂声。
既然结果层的评估(结果货币化)不好做,那么不如退而求其次——行为层的评估,人力资源部没必要把它揽过来自找麻烦自加压力。当然,如果企业内部有一套自己的测量方法而且比较准确,那不妨做一下;或者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评估,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问题,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比如:
前几天小刘主动找我单挑,五场比赛下来,他3:2又一次把我击败。赛后,他低调地说,大家都说你进步神速,还好,维持了原来的成绩没被你赶上(注意,这就是一个结果)。我笑着说,今日的3:2已不同往昔,这可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对决。以前,五场比赛,他通常能赢到三场,胜算面为60%;现在还是60%,前后一对比,变化为零(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可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对决”产生的结果。“零”是换一个视角对结果层的评估得出来的结果;而之前得出的结果是:培训的货币价值无法测量。
又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某公司的生产副经理。早几年由于操作工素质低下,导致其生产装置开开停停,开工率一年最多只有6个月;后来不断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第二年开工率提高到了8个月,第三年为10个月,现在正常情况下通常开满全年。如要计算培训的货币价值,投入产出比可能确实不太好统计,但我们至少知道现在的开工率比以前提高了6个月,增长了100%:这个结果相信会令HR的主管十分开心,因为这样的结果已能说明问题了。
行为的改变是可观察的。正如小刘的变化让我们一一看在眼里。谁最能敏锐地感觉到学员的行为改变呢?送他去培训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直线上级,还有就是他的同事与客户。所以行为层的评估应该做,而且,如果结果层的评估我们做不了的话,那么行为层的评估更是不可或缺。
反应层的评估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前提是我们前期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培训需求调查(我以为培训需求调查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培训内容(满足本岗位的要求还是有所超前)、培训形式(课堂授课、互动式的研讨等)、培训师的类型(学院派还是实战专家)、培训时间(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等等。只要我们的调查足够的细致,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根据调查分析出来的结果去安排培训课,相信反应层的评估应会不错——如我所说,要是在现场感受一下培训气氛,谁都能知道结果。当然如果想知道更精确的结果,抑或企业的培训管理还不太成熟,我们可以认真做一下这个层次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能使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的培训工作。
学习层的评估就太好做了:出题、改卷都由培训师搞定,不用企业操心,企业最多派出几个人去监考就行了。但不要滥用此招——不是什么培训项目都要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