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购岛”使中日关系迅速恶化,一直保持热度的商业领域也未能幸免。在华日企纷纷关门停业,所以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争端将会导致其在华业务的受阻,并给本土中国企业带来机会。那么针对目前的外部环境,对我们周围的中国企业产生如何的影响,是否是一次真正的机遇?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谁都不可否认,中日经济是‘相互依存’。日本经济需依赖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经济也高度依赖日本的技术和资本。无论是抵制日货和冲击日企,结果只有一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行为带来的恐慌,最直接地反映在股市上。近日,中国和日本股市双双报跌。A股市场上,军工类股票上涨,有日资背景或对日业务的企业股票则惨遭抛售。在日本,多家在华停工停业的企业,同样也是股价大跌。现今,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逾34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内翻了三番。同时,日本还是中国引用外资的第三大来源国,累计投资额达八百多亿美元。如果经济制裁的打击面太大,一个可以预见的情况是日本在华企业的大量停产,中国大量员工可能面临失业,中国直接从事和日本相关工作的就业人口就有几千万,这还不包括更大范围的间接相关就业人口。而对中国来说,确保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同样也是当务之急,另外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大部分产品并不容易找到替代货源,不少产品甚至目前完全没有替代货源,在这种情况下,抵制这部分进口日货,必然让我们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出口、自己的就业蒙受重创。因此,对日经济制裁如果处理不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均有一定的影响。对谁杀伤力更大,要看制裁政策的具体内容,但不管实行哪一种,都不可避免地会伤到自己。中国虽然GDP已成为世界第二,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扮演着打工仔角色,而非发包方。
再说,即使日企全部退出中国,日货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真能挺进替代吗?国产品牌国人会接受和购买吗?
从近日紧抓机遇,推出“激情”营销的国企品牌,这种爱国生意也不好做,这种促销效果却并不理想,多家国产品牌均表示,“看的人多买的不多”、“客人还是更认可国外品牌”、“和平常的促销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个说法”。
由此笔者认为,目前日本企业遭遇寒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不是一次真正的机遇。 建议中国企业做好以下应对:
1、端正心态,背负压力。对于日企的这次危机,不要幸灾乐祸,反而心理上要有压力,要想如何发展才能真正替代日企产品,要有责任感。
2、认清形势,审时度势。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了解行业动态,关注事态发展,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受到影响,如果有所影响尽量把对自身的影响或损失降到最小。
3、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要找日企同行做竞争对手分析,找出差距,进行对标管理。日本被戏称为“工匠之国”,日本人在骨子里充满了“崇尚实业”的因子,在民族根性上存在对技术和细节精益求精的倾向。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产业能否升级将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从海外引进技术,与先进外企加强合作,以获取其宝贵的技术与经验,并利用大国市场优势,主动出击,吸收消化。
只有中国企业强大了,中国制造对于日本制造真正有“替代品”了,即使没有钓鱼岛争端,日本企业到时不想退出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