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市场变动,很多企业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战略转型,但因人才短缺而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也已屡见不鲜,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在构思着如何能够实现“企业任何时期要什么人都能给什么人”的梦想,但大多都陷入“探索中探索”的泥泞。
人力资源的尴尬
企业任何时期要什么样的人就能给到什么样的人,做到这个境界的HR凤毛麟角,当然这一直是所有人力资源工作者最美好的愿望。但事实情况是,我们很多HR早已习惯了在危机之时只会裁员减薪,至于企业转型之后的人员需求似乎都没习惯去思考,以至于造成大量人才外流,转型期间或之后才发现人远不够用甚至已无人可用。接下来又是一轮大批量的招聘、培训、员工关系处理,人力资源部门陷入诸多流程化事务之中,至于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大效能、将人力资源切入企业战略及运营管理,无暇顾及。
于是,我们的众多人力资源部门始离于企业管理核心之外,对于企业突发要求,束手无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尴尬,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人力资源部门却无法做到规划、协调,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价值无法得以体现,注定地位不保。
如何实现企业要什么给什么人
如何做到企业要什么人给什么人,在此引入一个新名词——人才供应链管理。所谓人才供应链管理,简单理解就是在根据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人才的招募、配置、培养和激励,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这个管理的主体就是我们的HR。HR只有将这个供应量抓好,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人才供应能力,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才能彻底翻身,摆脱尴尬。如何走,以下几点可参考。
视野决定高度,理念决定方向
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价值绝非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止局限于人才的选、育、用、留,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如果整天在各自模板细钻慢磨,即使拼足功夫,不把眼光切入企业运营管理,即使不南辕北辙,也很难出业绩,更难有价值。同样是处理市场波动对企业带来的压力,有的企业血性裁员、有的企业降薪留员,有的企业以提升员工效能来应对竞争压力。不必抱怨企业予以的支持不够,无论是招还是裁全凭老板一句话,那么是否有思考人力资源的价值何在?就在于关键时刻能够系统理性地帮老板梳理人才架构,重估人才价值,保留价值员工,让老板明白经营人才也是经营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在关键时刻要敢拍这个板,敢负这个责。
人力资源规划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学会分析现状,找出问题,研究出可执行方案,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调整。最忌的是作为企业的人员大管家,不知道公司的人才分布及人才质量,对于公司业务需要永远是“招”。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源于对现状的分析,包括对现有人才的盘点分析、对公司战略及诸项指标的分析,围绕KPI和产出梳理出人员编制总量和具体的人员进出计划,围绕企业长久发展及保持持续竞争力,培育梳理员工素质模型。没有规划,没有思路。
多元外部招聘渠道
保障企业人才供应充足,必须拓宽招聘渠道。
与高校或对口职业技校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是外部招聘生源稳定的一个保证。任何企业行为都是风险和收益的复合体,不能因为应届毕业生的流动性过高而拒招应届生,反过来说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易于培养,是非常优良的后备力量。当然,建立益于人才发展的职业发展培训晋升体系是保障这些后备力量稳定的基础。
除此,及时了解各大猎头网站,与更多企业的同行,甚至其他企业的员工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亦十分必要,不排除对方企业的优秀人才流过来的可能,尤其是中高层核心人员。
建立内部人才库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些关键性岗位突然出现空缺,或者突然出现某些岗位的人员需求,临时招聘需要时间,而且对于急忙“空降”过来的人员是否能够适岗还存在风险。建立企业自己的人才库,便能够缓解这个难题,起码在外部招到最合适的人之前,库里面能够有不仅了解企业而且还相对适岗的人员
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使用
培养必言培训,培训是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类型课程帮助员工补充知识、梳理逻辑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满足企业更高要求。同时,应明确的是培训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而是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尤其对于建立内部人才库的企业,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培养,更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他们非温室的花朵,亦非束之高阁的花瓶,是需要在历练中逐渐成长的,否则留人都成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人才评估与晋升机制,贯行优胜劣汰
关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制度会有很多,但员工最关注就只两个,一个是怎样评估他,一个是他有什么样的晋升发展空间。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估与晋升机制,是必须之事,前者是塑造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任用氛围的基础,后者是育、留人才的关键性激励。而且随着人才视野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不是铁饭碗,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获取不断超越的平台,因此贯行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才能保证企业人才的青春与活力。
构建企业科学的人才供应链,从战略出发。国民经济结构都在改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未来企业所要承受的压力肯定越来越大。作为企业的人员大管家,必须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框框,拓宽视野,紧贴企业,掌握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工具,从更高、更广层面构建企业的人才供应链,更加主动、积极、大胆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