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己的优势,就是某一件事情,你能够可以毫不费劲地做好,而别人要做的同样好花的时间和功夫比你多。这种才能是未经后天学习、与生俱来的,而且还是与众不同的,运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天赋,你已经在万人之上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精于思考;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天赋就是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势,特长是自己相比别人来说的长处。人可以有多方面的才能,但唯有特长才会令人赏识。 就像姚明去打篮球、刘翔去打乒乓球,若两个人呼唤,再怎么练也很难成功,这就是“天生我才”。
“一招鲜,吃遍天”,说明了发挥特长的重要性。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人们到旅游胜地,要买当地特产、拍独特的景色,那些随便哪里都可见到的东西就不珍贵了。
有的人别的方面都不强,但有一项特长,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就被人记住了,而不在意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谓一俊遮百丑,甚至那丑在他身上也成为美德。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人,往往成为平庸之辈,力没少下,罪没少受,只得个苦力的工钱,这样下去一辈子别想咸鱼翻身,不如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某项特长上。世界上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特长取得成就的。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牙牙”学语。当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玛伽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父亲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爱因斯坦长到六岁的时候,语言能力仍然很差。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但是,父亲却鼓励爱因斯坦:“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因为按因斯坦的母亲认为他儿子在物理方面有天赋,就一直的鼓励爱因斯坦。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算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却发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就这样,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一时间,好奇的爱迪生却成了学校中的一个白痴典型,被老师和同学嘲笑。 后来,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
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那块最短的木桶,木桶原理用于组织和管理是通的,千万不可用于个人发展。如果你把自己短板都补齐,那你什么都不是。作为个人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顶端优势,比别人强,那才有资本竞争。要记住,有一技只能生存,养养家糊口,有不别人强的特长才能致富。生命是有限的,补足短板,花费时间很长,而且人的缺点往往很难克服。如果不在自己年轻时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并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去努力、去钻研,做出超出普通人的成绩,去努力积累,而去做大家都在做的,自己不擅长的方面,祈望自己十项全能,全面发展,面面俱到,或因为“木桶理论”而去花过量的精力去补自己的短板,企图变短为长。也许还未完成,人生已过大半。自己需要的,并不一定要直接去得到,而可以通过交换。如我们都要天天吃饭,但大家不会都去种地,可以通过交换,用自己利用特长换来的钱去买。而且干自己擅长的、别人不会干的事,在相同的时间里,自己的收获更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自己不擅长的,社会上一般自有擅长的人去做,并非非离了你不可。不要和他们抢饭碗,你也抢不过他们。也许他们也只有这一个特长,别的并不擅长。如有的能工巧匠,也许是个大老粗,豆大的字不识一筐,但活儿干的漂亮,别人比不上,人们照样喜欢他。
天赋与生俱来,发挥和利用你的天赋是上天的旨意,就如同大自然赋予鱼儿游泳的天赋,赋予鸟儿飞翔的本领一样。天赋也好比眼睛的颜色,你既无法选择也无力创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鸟而去学游泳,那么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鱼而去学飞翔,那么无论你付出了多少也是一无所获。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与你一样的人,你的天赋早已隐匿在你的基因序列中,你生来就拥有它们。这些天赋同你所拥有的其他事物一样,独一无二。去做天生擅长的事吧!假如你依从天赋行事,通常会事半功倍。
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善于发现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 运用天赋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就是天赋的潜能,也是天才的力量。找出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天赋潜能,你就是天才!
美国科学家对全球63个国家、101家企业、170多万名员工的调查资料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所长。换句话说,只有两成的员工觉得自己适才适所,可以在职场上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卓越表现在发挥天赋而非后天训练。这家公司紧接着针对30年来各行各业的卓越人士进行系统化研究,结果发现成功人士的卓越表现是源于能够在职场上发挥天赋的能力,而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技术专长。套用日本趋势学家大前研一的话:“想做的事就去做,那件事往往就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许多人为金钱工作,许多人看公司名气工作,但有谁为自己能够发挥特长而工作,这就是成功快乐与否标志。干自己喜欢擅长的工作,既快乐又容易成功。现在许多小孩厌学情绪很高,就是被家长“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所误导,只有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才能越学喜欢,越喜欢越学得好。
其实,我们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干一些事比较擅长,干另一些事非常笨拙。而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建立在长处上,不可能建立在弱点上,哪怕是已经改正的弱点上。
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大部分的天赋要么被摆错了位置,要么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被发掘出来。为什么有许多的上班族会被职场埋没掉?因为大多数的组织都建立在两项错误看待员工的前提之上,他们以为:一、每个人经过学习几乎都能胜任每件事。二、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最弱的领域。事实不尽然。许多公司花大价钱训练员工,弥补其能力的缺陷。但实际上,改善员工的不足只是“损害控制”,却不是能力开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无助于让员工或组织达到世界级的水。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明男人选择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的重要性(当然女人选择职业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城市的人们全钱多?因为分工更细。每个人都干着自己比较擅长的事,整个社会达到完美地整合,社会就是更强的。
有人说要服从分配,服从社会需要。其实,个人才能和社会需要应相互接就。
在个人方面,首先要让社会认识到你的才能,这样才有可能会将你安排到一个合适的岗位。也许一方求才若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一方的才能却不为大家所了解,默默无闻。过于谦虚,自己不擅长表现自己、更谈不上推销自己,光等伯乐赏识、组织分配,也许就会有“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后果。
其次,自己也要乐于为组织、社会服务。你明明有某方面的才能、特长,但不愿为人所用,宁愿干普通人的工作,那默默无闻也怨不得别人。因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干的是普通人的活,自然也只能是得到普通人的报酬。
对个体来说,承认自己有几方面比不上别人的,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具有优势的,争取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既不要强出头,没有那能力而吹牛,也不要强压制自己,非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别人拉都拉不出来。应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既不耽误了事,也不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组织方面,如果不认清成员的才能,硬行分配,也许弄个张冠李戴的后果,不能更好地发挥群体的合力。
一个人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苏锋利《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