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纯属戏文,请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敬请海涵!
求职者找工作,无非三大途径:网络、招聘会、中介(含熟人介绍)。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却难免或者因为刚到上海不了解人才市场状况,有一段迷茫期;或者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有一段徘徊时期;或者因为时机不对,有一段等待时期。
这个时期,有一些特殊的招聘方,在求职者的求职过程中起到了很微妙的作用:在上海,这个招聘方很可能就是“保险公司”了。
保险(或理财)公司的招聘模式相对复杂,不是简单的员工招募。一般的保险公司会下设很多事业部,这些事业部可以挂着总公司的名义招纳人才,却无法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签一份叫做“代理协议”的协议书。这份协议书明确指出,求职者入职后只是作为一名公司业务的代理人员开展工作,以佣金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事业部把保险公司的部分业务承包下来,再分销到各个代理人手中,大家是纯业务的合作关系,不存在劳动关系。
当然,为了完成指标,事业部需要很多的代理人来分摊任务,因此就会鼓励已经进入公司的代理人邀请或招聘新的成员加入,而且通常事业部会为这些成功招聘到新人的代理人提供丰厚奖励,叫“增员奖励”。
因此,代理人一方面是在做本职工作开展保险理财业务,一方面也会积极去协助事业部开展新人招募工作以获得额外收入。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招聘网站还是招聘会,只要有机可趁,都会出现这些事业部和代理人披着保险公司的马甲出现。他们既是全员营销,也是全员招聘。
他们为求职者设置的岗位也是五花八门,有行政方面的,有人事方面的,有助理方面的,有“精英”,有“代表”,有“经理”。
假设有一个求职者,他走在上海繁华的招聘会和街头,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弄堂之间,端坐在合租房的狭小空间里,半个月后,只能看着简历投递邮箱或手机屏幕陷入石化状态。
突然,接到这么个电话:“您好,某某先生,我们是某某集团理财中心,收到您的简历,现在通知你参加明天上午11点的助理岗位的面试,请准时参加。如果时间安排上没有问题,我们会把公司地址和联系方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或者,干脆收到一条信息:“某某,您好,请于明天上午11点携简历着正装,参加某某集团理财中心的面试。地址:某某路某某大厦13层,找LILY经理。勿迟!”
然后,等他到了指定的面试地点,端茶倒水、填写简历、看企业宣传片,做心理测试、接受面试、欣赏很多现场其他人员开展业务的火热状况……
有的保险公司会要求他考个行业准入证书(花钱的,是否报销,各个事业部有不同说法),有的保险公司则暂时不提……
但是,最终,他肯定是被入取了!
然后,面对末位淘汰、业绩考核、有责任底薪、出勤率等等管理制度,求职者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十二分的精气神去应对,因为,终于有一个企业的招聘部门和自己面对面讲话了,有一个企业愿意和自己沟通理想和收入,终于有一个企业愿意给自己一个一个证实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是成功人士还是失败人士的机会。
这就是保险公司招聘之于求职者的最积极意义。这一通电话,或一条短信,一个面试,不是别的其他,而是一扇门。一扇打开冷漠通往热情世界的门,一扇离开孤独走向群体的门,一扇摒弃自卑直达自信的门。
笔者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感慨:若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做到这个份上,公司对于招聘工作的支持程度到这个份上,可能招聘也不会难到如今人人束手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