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6-2
- 注册时间
- 2004-7-2
- 威望
- 0
- 金钱
- 5313
- 贡献
- 72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38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08
- 主题
- 9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7-2
- 最后登录
- 2006-6-2
- 积分
- 5385
- 精华
- 0
- 主题
- 98
- 帖子
- 1008
|
上周,有一则新闻是作为“喜”来报的: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部分高校,就上海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范围调查,被调查的学生来自除港澳台之外,包括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等边远地区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表明,98.4%的上海生源大学生和68.2%的外地生源大学生,将上海作为就业首选地。报道以欣喜的口吻说:大学生竞相留在上海,上海已成为大学生最心仪的就业城市。% i, _# ~* e: q
a7 y* }6 Y x l6 P6 I# Y' D, T
记得上海刚建设人才高地时,市领导提出人才高地的动态标准: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向往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接近这个标准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面的消息确实是“喜”。' C: n9 q2 F, t- i0 G% V
8 o. [2 R1 r2 r1 { 在看到“喜”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事情的另一面。1 C6 z9 ~* K; D/ `
5 \. H, S. Y0 U1 K- K6 C% o 在填写“实际就业省份”的936名大学生中,除留在上海的762人之外,去江苏、浙江就业的人数只有五六十个,广东只有二十多个,至于广袤的西部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3 L- j: a( m! [* g6 G _0 s% [$ l+ a: }: p3 h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有几百万知青奔赴全国各地。由于各种原因,近20年来已经很少有上海知识青年走向外地了。记得黄菊同志曾经要求过,上海人才要有一湖好水,一湖活水,欢迎外地人才来上海,也要欢送上海人才到外地去。现在的情况是,上海大学生都想留在上海。一个移民城市,只进不出,其结果是城市和人口急剧膨胀,势必加剧就业的困难。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上海饱和的人才,其他地方可能是紧缺人才,因此,输出饱和人才,不但是支持了外地,也减少了上海就业压力,并使得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仅仅从这点上说,愿更多的上海人才“打起背包走天下”。
8 c( h+ G/ l" M% I9 V% b4 A4 I% }& A$ A. o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谈就业,就直奔世界500强,眼睛只盯着外资企业,大企业;一踏上社会,就想坐办公室,做白领......,这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的教育。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已是难以回避的矛盾,其中人才市场低层次人才的需求矛盾尤为突出。- H) Q8 |2 I$ w0 }7 ~
) Q! M4 ^9 h e! Y# L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进人才市场应聘的是人才,到劳务市场找工作的是劳动力。因此就有了在人才市场这一棵树上吊死,也不愿意到劳务市场去的怪现象。其实,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人才与劳动力本身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被人为分割开来。事实上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招聘,特别是较大规模招聘时,往往是把人才与劳动力捆在一起考虑的,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也可能招聘一般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上也可能招聘的是人才。+ M$ e- ~5 @9 h) N
7 s" X: Z; j7 T9 H6 l+ ` 中国有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一般规律、一般的思维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在市场比例失调,高职位难就的情况下,如果从低层次岗位起步,有时候也同样能达到目的。* [, i8 ?0 k3 H9 m! H
6 F" N/ [4 \7 J7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