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7-17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威望
- 0
- 金钱
- 425
- 贡献
- 98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52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56
- 主题
- 225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最后登录
- 2007-7-17
- 积分
- 523
- 精华
- 1
- 主题
- 225
- 帖子
- 656
|
序……
' u0 d3 t9 \8 Q# N- _3 u p
; \* R$ n& b; ^. V( d# }. p9 c 今天偶有闲暇时间,有人问:人力资源部有多个招聘专员,但现实是职务说明书只有一个,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要求差异性很大,如何解决,我回答了如下:首先,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问题;其次,对职务说明书体系理解、认知问,最后,关于认知资格问题。+ V$ c. p; H0 p/ S" \" s
! X3 u1 T' T. J+ c& n
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时根源、专业能力的认知不足是诱因、任职资格是解决问题根本。
* d9 z$ C( m9 F3 a4 [3 P* _
/ L R2 L; r3 U8 { 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关于讨论专业问题,是否应该用专业术语问题,为此感慨颇多,综观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实践,我们似乎总是看到人力资源从业者,重复一个很容易理解,看似有道理的观点,只有通俗易懂的东西才是好东西,只有会讲故事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 b i8 p" I' ? D
3 v7 ~' V$ z% Y 一种悲哀从心底升起,虚伪掩盖无知的表现,我不反对简化问题,更不反对通俗化讲述问题。可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力资源实践者,竟然连本来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技巧、术语、专业知识都要以通俗化借口来掩盖自己虚伪、无知的本质,感到悲哀……
7 {3 p! C! j/ {+ `2 o% n6 F7 C8 H5 p& L* j% J) s
不禁想起自己在一个EMBA班上讲非人管理的时候,下面学生说,讲的既专业、而且我还能明白、易懂。不禁想起前些日子为了教一些入门的人力资源实践者薪酬谈判技巧,用电影题材讲了四个小时薪酬谈判……
5 b: t" C, J: k+ V$ e( O
) I/ r4 ^& Q5 l/ k# b7 ], V* U4 p 不禁想问……, c( m' O. {# K, N) V
' p }& y* v6 S! Z: I1 l& O 为什么我们的实践一直在非专业、专业之间徘徊……
9 [; m: e6 \! A& D1 O% O0 X
' \2 u9 J7 O" L. J 为什么我们一直无法走出虚伪掩盖无知的“雨巷”……7 Q0 F' n* E. l0 ?/ ^
, i; c0 | r7 N( ?6 d- L
作为专业人士,为什么通俗化总成为我们虚伪掩盖自己无知的表现……' M5 F* q1 ~3 J. f+ {# f
3 |- J; ^3 p1 ? 首先,为什么要使用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作为一个专业人力资源实践者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之一。因为它有助于人力资源实践者自己对事物、问题的理解分析,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工作成果。它是一个人力资源专业实践者,应具备的起码专业、职业素养,他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分析、研判、实践问题用的。: O/ y; D8 _ s9 A- Q9 F
- s2 s. G- j/ ~( Z, \- w% L# ?! P- |7 F
其次,是不是所有东西都可冠以通俗化的借口。晚上闲来无事,在翻阅管理经济学,看着许多专业的工具,如排队轮、PERT网络、盈亏平衡……不禁想到白天之事,些自己看了10年东西,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我不禁想他们可以像菜市场卖萝卜白菜那样通俗化、沿街叫买吗,我深感其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