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0146|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4

听众

3348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4-19
最后登录
2008-4-30
积分
3348
精华
0
主题
445
帖子
13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1:36: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单位重组以来一直没进人,从以往经验看,招聘成品人才有很多缺点,就是看不准人。所以我就想招几名新毕业的应届学生。   我的想法是先招挑几名实习生,经过实习考察后,再确定最后录用。这个想法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我了解文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把标准定得高些,主要选在北大、清华、人大三所高校的学生。   招聘信息一经发布,由于实习期间公司提供午餐和实习补贴,引来500多人应聘。很多外校学生也闻讯而至。人力资源部门从中筛选出12位来参加笔试。我又把上级领导推荐的两名人选放进去,共是14名新生参加笔试。   笔试包括能力测试、语言测试、专业测试三个部分,考了整一下午,从下午1点30分开始到6点结束。有个考生早晨没吃饭,险些虚脱。笔试成绩出来后,北大、清华两所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高出一块,成绩名列前茅。领导推荐的两名考生成绩靠后,女生成绩明显优于男生。   按择优原则和性别比例,我们选中了9位学生面试。其中7位为研究生,2位是本科生,7位来自清华和北大。   面试结果让我们很满意,尤其是清华传播学院的3位女研究生,表现十分抢眼,态度谦恭、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谈吐不俗。给考官留下很好印象。她们对薪酬的企望都在4000元至6000元之间,其中一位还小心翼翼地说出了2000元的低薪。这些应届生都报考过公务员,那边的激烈程度令她们不敢有奢望,都是几百人中选一个,还需要有关系。从就业期望而言,这几位都愿意为国家做事、追求稳定,所以选择中央媒体和中央企业。后来据一位原在清华执教后到公司的朋友介绍,新闻传媒专业是清华着力打造的文科专业,用双语教学,范敬宜任院长,虽然学科建设还有差距,但学生素质很高。   另几位男生的素质相对差一些,但有两位来应聘的意愿很强,对薪酬期望不高,户口问题是否解决也没关系。   这段期间,因为招人,找我的人很多,领导、同僚、朋友,还有亲戚,不下30人,一度给我的压力很大。我基本上想,还是要坚持公平竞争的思路,挺多了同等优先。我是草根出身,愿意给一些平民子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找得人越来越多,我反而轻松了,确定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这几年由于在不同部门工作,一直在不停招聘新员工,有经验也有教训,慢慢地总结出一点经验。社会成品人才的招聘要慎重,十分优秀的不会招到,工作五年左右的人,一般已经在单位里挑起了大梁,没有别的原因,他不会轻易来的。优秀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已经被淘洗过一次。对于社会成品人才,最好在三个月试用期内,不合适就果断换掉,时间一长,国企的特殊氛围,想炒也难。另一方面,成品人才的价值观基本形成,重新塑造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招新毕业学生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招一些名校的学生,都很聪明,上手也快。只是培养是要精心一些,加快成长速度。   我愿意招聘一些能力强的人,主要目的不仅为本单位吸纳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公司积聚优秀人士,这些人你不用,他们也会找到工作,就会选择其它单位,很可能会去外企。况且公司发展很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将来这些人都有发展了,组织才能发展,自己也会获得发展,共赢局面才会形成。

4

主题

4

听众

78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8-7-10
最后登录
2013-8-26
积分
780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105
66
发表于 2010-6-24 15:53: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对于只考虑北大清华的招聘要求,个人以为,更坦然更客观的理解方式应该是这样: 这个企业的招聘同仁并不一定是因为有着严重的歧视情绪,而可能是出于老板的要求,或者企业大环境的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环境,的确决定着素质基础和未来的人脉关系网罗。三流学校的毕业生、没有念完大学的、甚至于刚刚小学毕业的人群(比如我国很多民企现在的大老板,再比如比尔盖茨一干人等),大多都是一定要等到自己创业做大变成财大气粗的新贵,“功成名就”,才可能和上层建筑的人士搭上关系;而那些一开始就从北大清华出来的校友圈,大多是从政或者把控垄断层面的经济机构当中的工作岗位。这两类人的起点和积淀,岂能简单地同日而语? 国外的政界都是讲究“你是常青藤哪一所出来的?你是康奈尔几几届的?”,中国的古代官场上的人初次相逢讲究“你是天宝元年殿试钦点的状元?我是天宝三年的探花”等等。这些都在说明,古今中外,你所在什么商圈,是否能融入高端社会,这一点在人生路上很重要,而这些恰恰是教育背景可以帮助部分决定的。 所以说,招聘时对学校的要求并不是对能力和才华的偏见,而是更为综合宏观的考虑。 所以这样的招聘要求存在就是合理的,就看企业看中什么了,大家大可以放开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听众

3005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注册时间
2010-5-5
最后登录
2012-1-31
积分
3005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466
65
发表于 2010-6-24 12:2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呵呵 淡然看一切,包括招聘与面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

听众

531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签到天数: 6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注册时间
2010-3-9
最后登录
2014-6-13
积分
531
精华
1
主题
10
帖子
275
64
发表于 2010-6-23 09:27: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看来是国电、两桶油一类的央企了,想公平估计是奢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

听众

43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8
最后登录
2007-3-8
积分
43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33
63
发表于 2007-2-2 09:33: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现在的企业太功利了[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听众

744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注册时间
2007-1-31
最后登录
2014-4-24
积分
744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9
62
发表于 2007-2-1 13:50: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定的标准太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

听众

2740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12-6
最后登录
2007-11-7
积分
2740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312
61
发表于 2007-2-1 08:35: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说的也挺对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真正做到的有几家单位,招有能力的人才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

听众

29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14
最后登录
2010-11-25
积分
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43
60
发表于 2007-1-31 12:36: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校园招聘的学生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9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4-20
最后登录
2007-1-31
积分
9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5
59
发表于 2007-1-31 11:54: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em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4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26
最后登录
2007-2-9
积分
4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4
58
发表于 2007-1-31 11:42:00 |只看该作者

RE:一次应届新生招聘的亲历

从“我想想招几名新毕业的应届学生”就开始到北大,清华,人大去招聘了。在贵单位HR部门没有点分量恐怕也不敢这么说话吧,就这个目的就去招聘?完全不是基于企业需要而去招聘?;而且一去就有500人参加应聘,对于这3所名校来说他们的学生是很自傲的且不乏名企去争去抢,可见贵单位吸引力不小,估计来头不小。 但是你写出的东西却完全反映不出--水平二字。 楼主的题目是主说经历,看完之后经历到不重要了,你所想说的不就是强调招聘应届的好处而已。 其实应届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招聘哪一类要看企业的需求和岗位需求。不能仅仅凭借“我想”“招聘成品人才有很多缺点,就是看不准人”吧。 “找得人越来越多,我反而轻松了,确定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看来楼主刚开始并不是以这个目的去招聘的。那刚开始是什么目的去招聘?长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