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威望
- 0
- 金钱
- 1787
- 贡献
- 162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194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11
- 主题
- 436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积分
- 1949
- 精华
- 1
- 主题
- 436
- 帖子
- 1011
|
一个被开除的北大博士开创了中国人诈骗案例的先河。他不但骗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骗了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而且骗到了联合国,从联合国骗取了正式任命的“联合国专家”身份。
+ H: m( O, g: x( Y3 Y: W# L. c l! g! k9 v" K
□《民主与法制时报》特约撰稿丁一鹤
; ^4 p' j% Z* k0 w
1 R% N, y. A* R% X: a5 n 2007年11月15日,让北京大学蒙羞的“北大博士”喻晓最终把自己骗进了监狱。
$ ~: ]6 }& }2 r& F, A# y3 m) \, @ & R8 L% G7 {% O0 s
: R2 e- S4 a/ R
( t D0 }! K0 L& x' K$ d! Y: Q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喻晓无期徒刑。
9 p2 n+ ~8 e7 \: K$ @8 r6 `' |/ [
( Y6 {. p2 u' e! | “喻晓”经常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的身份出席各种会议,其实,他的真名叫“喻修廷”,1958年9月13 日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他后来假冒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外出行骗,都不介意媒体公开宣扬他假冒的身份,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而且他的名字甚至排在一些前任部委领导前面。
1 P9 H* C- [ a4 `6 {; a& X& E; X' ?
骗得“联合国专家”身份" ]6 x* I0 p& P3 x6 E N8 @$ x. h
' x; L* S3 U$ u! \ 喻晓给自己安上“中办局长”这个头衔,首先骗的是联合国。7 n5 V, N V' L- N$ [* k
0 B: o& U$ p+ q" x
2002年底,喻晓以“中办调研局局长”、“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向联合国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递交了简历,请求成为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当时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想聘任一些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司局级干部担任委员,更好地推动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喻晓顺利成为“联合国专家”。" W( {9 X; U- {2 M8 y
5 m: u, P3 _" I; T 加入这个组织之后,他以“专家”的身份去参加会议和考察就可以接触一些高层领导,如果再以“中办局长”的身份出面,接待规格差不多可以用“众星捧月”来形容了。有了这些“特殊身份”,想诈骗点钱财就易如反掌了。
2 S/ ]7 R( L1 S& E0 C/ {
8 o2 ^2 @3 f7 b/ Y3 F& g 2003年4月,喻晓刚刚被批准成为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不久,就随团去了四川省某市。
' L; r0 K- ` Z4 D4 Z; u6 c6 c; y K6 X. n ?# h
实际上,就在喻晓成为“联合国专家”之前曾是一个罪犯。2000年12月12日,喻晓因犯诬告陷害罪在北京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 C! a' Q( ]. n/ ~3 H: w8 g* Z0 M+ ~; n3 T: d
1998年喻晓考取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喻晓入学不久,因为与一位张先生产生矛盾,自199 8年10月开始,喻晓虚构了一个“被害人”,并以“被害人”的名义写信给国家和公安机关领导人,诬告张先生有强奸、杀人、诈骗、虚开增值税发票等犯罪行为。即使这样喻晓还不过瘾,他反过来以张先生的口气多次写信给公安机关和记者,一方面承认“自己”犯有多种罪行,希望得到宽大处理;另一方面恐吓、敲诈勒索对方,并把张先生的地址及电话告知写信对象。
( ?0 r' A0 m; I, j/ V7 |# O4 t. ~4 s8 z8 g {( C# N7 `/ r9 o
从1998年10月到2000年4月,公安机关对张先生进行了多次调查。直到2000年4月29日,喻晓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真相大白。2 y5 h% t5 h! g! G
1 @6 Y* Y" P8 L l; \) D# O; x
但在法庭上,喻晓认罪态度却出奇的好,他委屈地表示自己是个在读的博士生,有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请求法院给自己一条改过自新的道路。喻晓一番捶胸顿足涕泪交流的忏悔举动打动了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和法官,量刑时酌情从轻进行了处罚,2000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以诬告陷害罪判处喻晓有期徒刑8个月。
5 L* Q; x/ \" d. D4 V3 }, [4 N
. a2 l# V+ G7 H- O/ B- a 就在喻晓被法院判刑之后,北京大学开除了喻晓学籍。% p1 S4 j+ y* |
, \! L: f$ W/ d; z: p( V7 Y 从看守所里走出来的喻晓,不但转眼间变成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而且还堂而皇之地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和 “联合国专家”。
h/ ^8 M* M2 z& ? [4 H: z6 A- M! p3 i I, v
县委礼堂作时政报告
# b) A4 M0 N% U5 j0 Z* n0 ?+ y) R' [1 `, Z! V2 R
2003年4月,联合国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对四川省某市某区的绿色产业示范区进行考核验收。在验收专家的名单里,喻晓的名字后面注有职务为“中办调研局局长”。考虑到喻晓的特殊身份,当地有关领导亲自去机场迎接。5 T! O% J1 ?; H# \) m
) g6 m( X8 I+ w 因为喻晓的身份特殊,当地领导“请示”喻晓要向市委和省委有关领导汇报,以便有相应规格的陪同。这一次轮到喻晓害怕了,一旦省委和市委有关领导前来发现自己是个冒牌货,就等于自投罗网。但喻晓温和地说:“我这次考核的主要身份是专家委员,作为领导干部,还是低调一点好,多做点工作,少给基层添麻烦,你们就不要上报了。”
6 P; A0 j- @# ~9 H2 c V4 W9 g3 B6 o$ g& N1 N
这次考察结束后,考察团一行人员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某县。得知专家团有“中办调研局局长”,县委领导按照最高规格接待了喻晓。喻晓在酒桌上纵论时政,让县委领导佩服得五体投地。推杯换盏之际,县委书记邀请喻晓给县委干部作一场报告,喻晓当即答应下来。! X2 G1 O- r1 W# y
( s: B( e* X/ d) y4 B% c, Z
第二天,县委干部全部集中在县委大礼堂,听取了“中办调研局局长”喻晓的长篇报告,喻晓这次报告的题目是《关于十六大十大关系的报告》。对于这次报告,不但当地媒体作了报道,县委办公室还专门发了通报。
4 Y* b$ O7 b6 s5 j; a5 l8 }
+ [1 h$ v2 D* H" |/ r" n% W 由于这次在四川省的“精彩演出”,喻晓给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同为委员的王女士在这次活动中同喻晓相识。2003年9月,王女士与浙江某县合作举办了一场经济发展论坛。在这次论坛邀请的4位专家中,规格最高的依然是“中办调研局局长”喻晓,只不过这次喻晓从“北大博士”变成了“留美博士”,外加“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头衔。' D1 C9 S$ ?9 d/ c6 T4 b8 a1 k
' n1 C' W- S7 f. Z/ B% }" V2 f 同样在广东、浙江等地,喻晓多次参加多种会议和论坛,也多次发言和讲演,在获得一些劳务费用的同时,也被当地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
2 W% C' }* P5 v* L. A; p+ A1 S6 I2 i; V" O9 R( r4 d
实际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内设有调研室,但却没有调研局这个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