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4-29
- 注册时间
- 2005-11-19
- 威望
- 1158
- 金钱
- 12501
- 贡献
- 9469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3128
- 日志
- 4
- 记录
- 0
- 帖子
- 226
- 主题
- 81
- 精华
- 2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5-11-19
- 最后登录
- 2016-4-29
- 积分
- 23128
- 精华
- 2
- 主题
- 81
- 帖子
- 226
|
板凳
发表于 2008-1-2 13:2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原创] 最新劳动仲裁法的个人点评
第三章 仲 裁
+ h, g# u0 F" w1 K u( v: U) S @ k$ A, F9 G. Q4 P7 K" v; z6 v: K I
第一节 一般规定+ K! g4 N' ^* ], c, Z1 b
7 L+ _2 O$ T* v6 p5 o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 \+ T+ ?7 }" J" Q8 ?( ^ 第十八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仲裁规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 # L& F g; l6 F) c' ~* |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0 q8 B- W. s* B! L' Y5 j+ c6 D/ Z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3 _' ]. H# q0 ?7 _
(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w# O1 h3 j) @+ D5 c# B
(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 U5 S: s( X8 G( j7 A' F& { (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j2 w: P# u% l r
(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0 b5 v" ^. e' V I& Q% L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 W6 V0 a- O1 D. v) w 第二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设仲裁员名册。
% o) y3 A0 K7 a- e* c 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u7 R, Y/ j% [ B2 `+ P (一)曾任审判员的;; c: O- j' k2 t V }" a
(二)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8 ]4 d8 X0 k3 p7 U3 X( e, f
(三)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的;8 [" C: D0 i/ P
(四)律师执业满三年的。
# @9 P7 L: S: U" ~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0 x" y! o$ N, y2 W/ _3 d4 P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7 N- k) e- B) w! O K0 S
【提示】这个是针对跨地区经营的企业职工申请仲裁提供便利,所引用的民事诉讼管辖地原则。, |/ v, g$ ? g( k
第二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p- y! s( o: r7 {- m" Z% k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 I1 X' K4 \; {& q* N S6 f7 n9 x' I, U5 p 第二十三条 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4 m+ N. R1 O7 z* A# P# i: p/ V【提示】这个第三人应该参照司法解释二中的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 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列劳动者为第三人。 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列为共同被告。 # E! g0 y1 k' t% [& u5 P: q) x7 G
3 P: p. ^" y" a; k! A' V5 }, V# }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4 r6 n' H! x, f! y# E8 K 第二十五条 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8 t3 z6 Q$ {' [
第二十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7 i8 a R$ t) p* W0 l【提示】即便不公开审理,也应该公开裁决。
& n; k) h2 N% d% D1 D' j
. Z M7 E' H5 v( r" x( X2 D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 A( I6 w% p- O5 R A) W7 h
. u5 t- {0 a+ b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9 T: N. D" p/ E. k# z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0 Q3 j' U4 `" X W, M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 ]4 {& [& }5 O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o; U* c5 a. h( ^! U" P! A【提示】注意时效已经从原来的60天,现在统一为一年。可以这么说,对于劳动者来说,随时可以在一年内进行仲裁申请。
' b( d- j$ Y" r2 m5 }+ `/ y9 D吸纳了司法解释二中的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 A6 X/ _$ F' o/ Z1 h( |, N3 p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0 i/ e0 f- j: \% h& Y7 M& x (二)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 Z1 v# S/ M# D1 V, L" y (三)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 }5 V8 C D: v, V2 G2 z# S1 o9 M+ O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 ?6 ], ~2 b6 V; }% n$ h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4 U" {. b, V! |" W- A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a! Q% j/ }3 q* q( s& ?3 k4 V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R6 _ M' E' Q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 }2 @5 M4 M5 q2 q% z6 m; r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 Y& y, j7 Q, \/ w; S: F5 S9 [ O9 L 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E- e+ p3 @0 l3 ~ ]7 Y' J* `
第三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2 `0 x9 `/ D& a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