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反应敏捷的人,这是我做HRM的一大缺陷。这个缺陷我从小就知道,因为在学校踢足球的时候我的动作总是比别人慢一拍,但是上天赐给我一个天生的优点—“思考”。所以我在当后卫和守门员的时候总能够依靠判断场上对方的走位,提前移动到防守的最佳位置,来弥补出击速度慢这个缺点。
' F( v! {9 i& @. I0 O我用了5年的时间,才领悟到为什么一定要做“员工采访”,这个速度慢不慢? 记得在前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创建了一个“员工沟通板”。当时是2004年,我的经理给了我一个任务,在人事部的墙上挂一块板,板上贴一些关于法律法规、人事政策、企业文化之类的文章,作为人事部内部沟通之用。经理没有给我设定框架,让我自由发挥,而我却认认真真地把它当作一个target来完成。之前我从来没有设计过墙报,一点经验也没有,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发现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要做好它有多么不容易。因为包括板的大小,挂在墙上的位置,板块的分割、内容的设置、标题的大小和颜色、期刊的系列号如何设计等等都要考虑到。所以第一期做出来真的是个丑小鸭,让我突然想起来小学时代语文课上读到的一篇文章—《爱因斯坦的三个板凳》。
; W- s- c, Z5 f
但是我没有气馁,经理非但没有怪我,反而是给予我肯定,所以第二期做出来的时候和第一期相比完全是脱胎换骨的感觉了。首先,我增加了背景颜色,原来只是一块毛面的木板,我买了黄色和蓝色的塑料纸作为底色,板块的颜色一下子出挑了;其次,我把期刊的刊号由简单的数字变成由数个啤酒瓶(公司产品)PS成的罗马数字;再次,公司刚去了绍兴旅游,我拍了很多员工的照片并写了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最后,文章的内容极大丰富,小小的一个板块中包含有政策、实事、诗歌、生活等内容。当第二期贴出来的时候,马上吸引了很多员工过来看,包括人事部经理、工会主席等。因为在这家公司10多年的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这种杂志性的刊物,虽然标题还是人事部内部沟通板,但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变成了一份企业内刊。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外国总经理路过人事部门的时候还特意留心看了这块沟通板,我后来得到快速晋升可能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2 c$ W: ^/ m n# {& ]
这个沟通板一做就是4年,每月一期,我从未歇手。4年当中,我经历了从专员到主管再到经理的角色变化,我的思想也逐渐由肤浅转为成熟。而原来的“人事部内部沟通板”也早已于2006年由一个部门的内刊被我移植到了公司的食堂和电脑的共享盘上,并正式更名为“员工沟通板”,成为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
: M g! X& S! E+ `+ t J在食堂里的这块板是蓝色底色的不锈钢板,用彩色的吸铁石把A4纸的文章和照片吸在不锈钢板上。当时有人建议我用钢化玻璃把沟通板包起来,再加把锁,因为担心员工素质差,把吸铁石都偷走了。我不同意这么做,这个沟通板对员工来讲是喜闻乐见的东西,为什么要故意破坏呢,我们企业的文化再差,至少还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中美合资企业,如果我们企业员工的素质低到这个程度,那这个企业早就完蛋了。后来事实证明,基本未出现过偷吸铁石的现象。
8 ^ c0 s* h2 l0 D' d' c. ~
我很惭愧地说,在这4年当中,我没有主动去面对面地采访过员工,因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但至少给了我不少原始的积累,哲学上说: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2008年到了新公司,我开始领悟到了HR为什么要主动去采访员工。下一集请看我采访新任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