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操作工人的薪酬体系设计是薪酬管理在企业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难点。生产型企业的工人一般可分为一线操作工人和二线辅助工人。目前就国内而言,一线操作工人一般采取计件/计时工资的形式,二线辅助工人则一般采取基本工资+绩效/技能工资的形式,有时也会采取计件/计时工资。
一、二线辅助工人的薪酬体系制定
首先,来看二线辅助工人的薪酬体系制定。二线辅助工人的薪酬发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在这种薪酬方式下,辅助工人的薪酬可以参照通常情况下的薪酬确定方法,即,以岗位价值评估为依据,参考现行实际薪酬和市场水平确定。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计件/计时工资以及基本工资+技能工资+计件/计时工资:这种薪酬方式下,薪酬体系制定的方法基本同一线操作工人的薪酬制定,其中,岗位计件/计时单价一般采取和操作工人挂钩的方式,即确定一个和操作工人岗位计件/计时工资换算的比例系数。例如:某操作岗位的计件工资单价为:10元/件,并确定辅助岗位的计件工资单价为操作岗位的60%,根据此比例系数,计算可得到辅助岗位计件工资数为6元/件,件数由操作岗位生产的产品件数而确定。
下面来重点来看理论上操作工人薪酬的制定方法,其整体思路如下:
二、操作工人的薪酬体系制定
2.1操作工人薪酬体系制定概述
操作工人的薪酬体系设计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操作工人的工资结构:即,确定操作岗位工人工资的结构、以及各构成部分的比例;
2、确定岗位目标收入:首先,进行岗位价值评估,得到岗位目标收入;其次,根据岗位目标收入,以及工资结构,估算出各操作岗位的各构成部分的工资数额;
3、根据产品利润推算产品的单件报酬数额:首先,根据企业的产品产量、单价、成等预算,估算出单件产品的毛利;其次,再根据单件产品毛利及企业愿意接受的利润率,计算分配给工人的单件报酬数额;
4、确定岗位计件/计时单价:首先,进行劳动定额,并根据产品的单件报酬数额,计算计件/计时单价;其次,计算操作工人的月正常收入,月正常收入=计件/计时单件×月正常劳动时间+薪酬其他部分;再次,对照月正常收入和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月目标收入,并参考外部薪酬对计时/计件单件进行调整;
5、构建完整的操作工人工资体系。
2.2操作工人薪酬体系制定方法
2.21确定工资结构
为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效率,企业针对一线操作岗位一般采取计时或者计件工资,并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工资结构方式。其中,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符合要求的产品数量或者完成的作业量来支付工资的,理论上讲可以适用于以下情况:
产品单位可以测量、易于单独检验
员工绩效与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必须是一些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技能、劳动数量程度及个人努力程度的工作
工作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规则的,很少或偶尔出现延误
质量相对于产量来说不那么重要,或者质量容易测量和控制
尽管生产现场的监督不是很重要,但是管理必须完善和规范
竞争形势要求精确地了解单位劳动成本
而计时工资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来支付报酬的,理论上讲,以下情况适用计时工资:
产品数量标准难以测量和分辨
员工不能控制产品质量,一般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或某些工种,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运转
工作延误经常发生,而且员工不能控制
产品质量特别重要时
生产规模小,生产场地集中,便于监督管理的工作
当竞争形势不需要精确了解单位劳动成本时
然而从实际操作中看,对生产型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一般都采取计件工资的形式。即使名义上使用的是计时工资,也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计时工资,其所使用的计时工资实际是计件工资的一种转换形式,一般是根据企业核定的工时定额,将操作工人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标准工时,然后再根据每小时的计时工资进行工资的核算,本质上也是计件工资。这种情况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激励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制造型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这就要求操作工人经常性的加班。而在计时工资制下,长时间的加班很可能会导致操作工人的疲劳以及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而计件工资就比较有效的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操作工人因为是按照生产的合格产品的件数领取工资的,因此对加班的抵触情绪和计时工资制下相比会有所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