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1-15
- 注册时间
- 2003-2-12
- 威望
- 0
- 金钱
- 463
- 贡献
- 32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49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57
- 主题
- 10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2-12
- 最后登录
- 2012-1-15
- 积分
- 495
- 精华
- 0
- 主题
- 109
- 帖子
- 657
|
以前几次看到〈17岁的单车〉都没有买,因为觉得这个故事似乎简单,而且对第五代的“追求”也有些害怕。昨天无事时借来〈单车〉看看,没想到真的是好片子!很喜欢,我觉得比〈卡拉〉好。
王小帅是第五代中公认很执着的导演,当年自己掏钱拍黑白电影〈冬春的日子〉,借了一屁股的债。其后矢志不移。而〈单车〉有的不再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是一个很电影的故事。平实而好看,不动声色的让你感动。
好的电影就是电影,平静的叙述,但是就是有根线牵着你的感觉和思绪,平实的镜头,似乎就是随意摆的机位,但是取景器里的东西就是那么有意味。我是半吊子内行,粗懂一些技术的常识,也很喜欢电影。多年的看片子,从喜欢有追求的电影,到喜欢平实的电影,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电影。
〈单车〉的对话很少,情节的展开也很舒缓。有意思的是,打架的处理很象侯孝贤,镜头静止在那里,景深处几个孩子打着出画,一会儿,又打着入画。这样的处理很生活。台湾电影在王小帅上学时在电影资料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影响。
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很个性化的细节处理是怎么想出来的,比如阿贵被几个孩子拖着要抢去自行车,而他死抓着不放,突然就啊啊的大声叫起来,于是几个孩子无奈的松了手。这样的处理是很符合农村孩子,尤其是倔种的性格特点的。只是这样的生活细节如果不是观察到的,那真是神来之笔了。而即便是生活中见过,也是要有心才能记住,而类似的细节处理很多。比如,车子没了以后,小刚一个人犯倔。气跑了女孩子。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和演进都很合人物性格,但是编剧导演是怎么把中学生的特点把握得如此准确?难道是中学生演员的功劳?很多电影对于特定职业的把握总是贻笑大方,比如记者。象〈单车〉这么准确的把握实在难得。
故事的一些情节安排其实也是经不起生活的推敲的,比如那个女孩子怎么就和大欢一起走了,大欢在哪里练车是为了吸引那个女孩子吗?等等。其实电影的故事多少要是要有些戏剧的安排的。比如周迅那个角色,很戏剧化,她最后一次出场,跑来找什么也没有交代,但是,她这个任务安排就是很出彩。既通过她刻画了阿贵性格,也写真了这个时代社会的一种状态。比如,农村人对生活的向往,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