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65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kenneth,如何看待德鲁克?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听众

9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5-7
最后登录
2012-3-16
积分
93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0:50: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时时存在着诸如《企业管理》杂志中“困惑的管理学”一文所说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难以解决实践问题,尤其严重的是,管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陷入了‘客户迷失’的尴尬处境,对实践‘插不上嘴’,只能‘自娱自乐’、‘做练习’式地研究。”
* A. N. f7 z1 P" u 我想这也是实业界为什么那么推崇“德鲁克”式的管理学家吧,同时也是为什么在专业学术期刊上成果丰厚的管理学者对实业界影响小的主要原因吧,很想听听Kenneth及大家是如何看待“德鲁克”的?
, \; P/ L" R8 g0 A
# U: n  W1 \4 Q4 g; ^

+ B* }4 B( c% @, P% S9 e/ u; N8 p& i& O. G3 @$ T% H  e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9
发表于 2011-6-13 16:16:2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 longawye 的帖子
  v7 [+ K- }) D. k6 c  F$ y, t
) T) K9 K9 s3 ]Longawye,Peter Drucker 是成吉思汗;管理的研究者是李世民;只懂发文章的人是慈禧。德鲁克讲的管理可能是非常精辟的,但是不竟是没有系统、未经考证的个人意见而已。9 [8 G4 R* Z9 g; ?8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书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1-6-12
最后登录
2011-6-15
积分
7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1
8
发表于 2011-6-12 20:36:14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懂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gbtx    

0

主题

4

听众

10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1-3-14
最后登录
2012-6-4
积分
106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4
7
发表于 2011-6-9 09:22:10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德鲁克称为管理思想家的称谓还是比较贴切的,另外,我认为他提出了管理学上的多个重要的问题(并不一定解决了),这也是他的贡献!想听听kenneth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

听众

21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13
最后登录
2015-9-18
积分
213
精华
0
主题
14
帖子
40
6
发表于 2011-6-5 23:31:07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觉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先生从实际现象中总结发展了很多理论,而且是比较大的理论(Grand theory),因而与许多管理现象可能存在联系,就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能被很多人用来“解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可能是很多实业界的人喜欢德鲁克的原因吧。但是,这类理论可能不够具体(Mid-range theory),所以,从事后来看可能有道理,但事前的预测性可能不好。我认为大师只是提供了视角,但这些理论还不成熟,需要我们后来人继续去完善和检验。+ ]2 p. J! B: C& v. a
呵呵,德鲁克的书太多,本人只浏览了几本,在这罔评,希望大家不要反感哟,也希望他老人家在天上不要怪罪我 本帖最后由 cbl223 于 2011-6-5 23:37 编辑
& L: d9 I3 A1 X5 h, o
; u  a1 J# f5 m. F6 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

听众

919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10-7-12
最后登录
2013-8-20
积分
919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118
5
发表于 2011-6-5 11:48:24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一点:理论就好比实践的工具(如指南针、拐杖),日常没有这些工具企业也能运转(如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市场),但是当企业遇到麻烦时,这些工具就能大显身手,一旦企业尝到了甜头,日常中也会时不时用这些工具来校正、纠偏,进而从经验管理(事后总结)迈向科学管理(事前预测)。需要注意的是,工具只是辅助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这恐怕就是经理人认为“理论无用”的缘故吧,实在是对理论的大冤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

听众

919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10-7-12
最后登录
2013-8-20
积分
919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118
地板
发表于 2011-6-5 11:28:02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个人观点是:理论是现象背后的、抽象的、普遍的规律,而实践常常是具体的、要有针对性的。因此,不是说理论解决不了实践问题,而是用某个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时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或边界条件)。反过来讲,理论研究中需要控制各种情境因素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理论到实践需要做“加法”(加上各种情境因素),而实践到理论是做“减法”(减去各种特殊情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听众

37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12-25
最后登录
2014-8-22
积分
376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83
板凳
发表于 2011-6-5 11:01:45 |只看该作者
1。他深入企业观察,诊断
3 c0 B* W8 g: t2 d- p0 f+ k- {2。他又用专业术语将其总结
7 j# A/ F( Z6 N; _3 O1 X4 a- J+ \3。他同时加入了自己系统化的思考/ ]( h4 _7 T+ ?4 c1 L2 b1 q: G
4。他用大量个案论述自己的论点5 D7 T% ~. `# L$ d: R
5。他的角色介于学者与咨询师之间
( A* p2 F3 ?: R6。他不是记者但有点像/ G3 L& o% G, w! I0 l' ~' h' O
7。他不是管理人员但比主管们系统思考+ k4 r5 Q' n  f7 M; t# k
8。他提供了我们开发理论寻找现象的一个来源
1 W8 K  P, B4 p+ k& R9。不单是现象来源而是经过了初步抽象的现象来源6 }0 F$ _2 T  L* M& }
10。他的源泉是[现象群]要我们细心分离出各种独立现象再加以系统说明关系可能就成理论了
' ]8 m  j; B4 L' O2 G5 ^) ?总之他的角色属于桥接!
6 e( N" u( @: m 本帖最后由 lijinwei 于 2011-6-5 11:08 编辑
0 O, ^# M; x& q. h: y
+ ^$ t( o) B/ T8 l1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47

积分

书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1-3-15
最后登录
2012-2-4
积分
47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4
沙发
发表于 2011-6-5 10:15:23 |只看该作者
我尝试着引用James G.March说过的一句话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吧:“我是一个学者,我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学问有个特征比有没有用更重要,那就是美不美。如果你不用担心名誉、声望,也不用操心怎样与管理者直接打交道的话,那么你就更容易潜下心来研究管理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